汽车行业如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11月10日-12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武汉经开区举办。本届供应链大会以“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打造安全、韧性、绿色汽车供应链”为主题,设置了“1场战略峰会、1场大会论坛、9场主题论坛”共11场会议,围绕供应链安全与布局、新型汽车供应链打造、传统供应链升级、全球化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寻找构建世界一流汽车供应链的对策、方法和路径。

其中,在11月12日上午举办的“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高层围绕着汽车行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转型问题开展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并邀请相关企业介绍了典型案例,分享建设经验,探讨转型路径。

如何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绿色转型是中国汽车产业贯彻“双碳”目标、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征,绿色转型、绿色供应链建设路径和方法是汽车行业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需要行业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推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认为,目前我国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式主要是结构调整,包含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其中能源结构是最核心的转型压力。未来,我们要告别化石燃料,也意味着在碳中和时没有化石燃料,没有石油,没有柴油,我们必须要转型,这种转型是跟我国整个发展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 
阳光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开发总监蔡石生认为,从汽车行业的全生命周期来看,降碳路径可分为三大方向,一是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包括供应链;二是在制造过程当中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屋顶光伏;三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多使用清洁能源,比如把传统的燃油车变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
在汽车行业企业绿色发展进程中,尽早开启碳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长春一汽富晟集团咨询产业总经理杨涛认为,碳体系建设可以概括为“4+1”模式,第一个是碳排放量体系,第二个是碳中和体系,第三个是碳资产管理体系,第四个是碳交易体系。其中前两个模式对车企更加重要,因为对于碳排放和碳中和体系,目前大家都是势在必行;后两个模式中,由于碳资产量不会过大,所以大家对于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体系建设动力并不强。
还有一个是信用评估体系,将来碳对国家的贡献评价有两个,一是国家制订的碳评估体系,二是企业应对评估的能力。
绿色能源助力汽车产业加速迈进碳中和是业界的共识。协和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市场总监郭金龙认为,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步:盘查、设定目标、采取措施减排或抵消,最后就是信息披露,落实在ESG上。
那么,我们怎么来实现这些碳目标,实现绿色用能、绿色减排呢?郭金龙从能源企业的角度分析,推荐使用“绿证”和“绿电”。其中绿证交易是单独用证来覆盖已经发生的用能,而绿电是证和电合一的。交易的范围也略有区别,绿电交易有局限性,会受到地区影响、网价结构影响、电网影响,还有省内省间是否组织绿电交易的影响,而绿证是全国的,全时空、全位置,不受上述因素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强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永远在路上。在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推动绿色发展,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永恒地执行“双碳”理念、“双碳”发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不断地向更高质量发展,实现汽车强国目标。

汽车行业怎么核算碳排放?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交通领域里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总量的15%,总排放约占8%-10%,是仅次于工业、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其中,汽车碳排放约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75%。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推动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对企业“双碳”工作提出了方向性和纲领性要求,包括鼓励企业主动作为、率先达峰,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健全企业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并提出要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
但目前在汽车行业,推进“双碳”工作绝非易事,虽然许多汽车行业企业已经制定了碳达峰的行动计划并开展了碳排放管理,但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健全。由于汽车行业并非重点碳达峰行业和领域,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尚未出台有关,因此企业碳排放核算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基于此,汽车行业内的企业都希望有统一、明确的核算方法。因此,构建一套行业认可的、统一的汽车行业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对于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我国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汽车行业在碳排放核算方式上的难点问题,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王盛介绍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襄阳达安共同牵头开展的一个研究项目《汽车行业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技术研究》成果。
在核算方法的界定上,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直接排放和重要的间接排放量之和。其中,直接排放包含固定燃烧、移动燃烧、生产工艺过程排放、逸散(无组织)排放;间接排放包括外购能源、上下游运输、员工通勤、差旅等。
王盛认为,基于上述方法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摸清温室气体排放家底,为制定低碳减排计划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王盛建议,企业低碳减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探索化石燃料替代新方案,加大绿色制造规模,强化低碳属性。
第二,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以数字化赋能绿色新发展。积极推进低碳材料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降低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构建相关的碳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碳管理水平。
第三,落实生产者责任制,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报废机动车、动力电池等零部件的回收利用,探索废旧动力电池在储能、充换电等领域的梯次利用,并通过加大再生材料应用、开展零部件再制造和循环利用等方式,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汽车企业如何打造零碳工厂?
建设碳中和工厂是汽车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工厂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和风电设施,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等相关措施,逐步建设碳中和工厂,降低组织层面碳排放。
那么,如何打造零碳工厂,成为很多汽车相关企业努力的方向。北京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区域市场负责人张益宁分享了京东方零碳工厂实施路径。京东方聚焦在汽车生产制造环节,基于京东方智慧能源系统提供“源网荷储碳”一站式零碳综合能源服务。该方案包含五个部分: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碳改造、柔直互联智能微网、智能管控平台、碳资产管理。
第一部分,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技术路径。京东方能源提供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光资源,以及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进行多能协同供给,再根据客户用能特性协同进行储电、储冷、储热甚至储氢的整体布局,最大化增强新能源消纳比例,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以此助力企业能源从源头脱碳。
第二部分,节能降碳改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抓手。针对能耗占比高的冷、热、压缩空气、水处理等系统,通过深度的节能技术和装备升级改造,实现能源梯次利用、循环利用,实现工厂全系统极致能效。
第三部分是柔直互联智能微网,也可叫做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其系统以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实现峰谷调电、互济供电、有序充电,进行“源网荷储”友好互动。
第四部分,智慧能源管控平台作为节能降碳的智慧大脑,集成了IOT、大数据、云计算等各项数字技术,统揽能效管理、光伏运维、碳资产管理等各类应用系统,可助力园区实现全场景智慧化、零碳化。
第五部分是碳资产管理,这也是“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是消除碳排放的后端手段。碳资产管理主要分为碳排放权交易,包括了碳配额和CCER碳信用,以及绿证交易。
在零碳工厂的打造上,张益宁从服务商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部长张日新则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了实践经验——东风零部件绿色智慧工业园建设实践。
东风零部件绿色智慧工业园建设的理念是:充分考虑“大”要素,打造有温度的工业园;充分考虑“大”协同,打造有活力的工业园;充分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打造有美景的工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高站位、大视野,对东风零部件集团十堰地区的业务布局和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整体布局充分考虑交通、产业、环境、人文等大要素,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环境共生共荣;要体现工业核心、高端智能、人文和谐、绿色生态的特征;要充分考虑协同共享,实现能源、研发、信息、培训、物流协同共享,降低园区各单位整体运营成本;在园区逐步实现5G+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打造无人化、少人化运行的智能工厂;充分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光伏技术广泛应用,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
智能制造是用技术的手段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东风零部件绿色智慧工业园的愿景是以“极致化工艺、柔性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绿色化发展”为主线,打造“先进、绿色、智能、精益、高效”的AGiLE 2025+制造体系,实现与客户的同期(品质同期、成本同期、时间同期)运行。
对于绿色制造,东风零部件的方针是贯彻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原则,开发、应用清洁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持续打造“先进、绿色、智能、精益、高效”的制造体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制造模式转型升级,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路径是能效提升、运营效率改善、产品结构调整、绿色电力,目标是实现2028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3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