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晋级,智能电动底盘方兴未艾

11月12日上午,在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的“智能底盘——智能电动开创汽车底盘新时代”主题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架构开发中心总监叶晓明,盖世汽车高级总监王显斌,上海同驭汽车科技联合创始人、硬件研发总监潘光亮,北京英创汇智D+事业部总监邵东,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线控底盘测评高级工程师邹波,东科克诺尔商用车制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转向事业部总监查晔浩,豫北转向系统(新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钟立杰,比博斯特(上海)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合伙人孙洋洋,辰致科技有限公司CAE经理刘德峰,慈兴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戎榕等行业组织、整车厂、咨询调研机构有关负责人与线控底盘系统/总成供应商以及自主创新科技公司代表作现场发言,各自分享对线控底盘产业动向的真知灼见。该主题论坛由中汽创智首席技术官周剑光主持。

周剑光表示,如今,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底盘技术持续创新,正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市场获得更多配套机会,同时产业链供求关系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其中,线控底盘的重要性正逐渐上升。“在前两届论坛中,我们一致认识到线控底盘是高级自动驾驶的必然需求,毫无疑问将是未来汽车底盘系统发展的主导方向,并也代表着智能底盘的核心特征。”

智能电动底盘前景可期
近年来,智能电动底盘零部件行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杨中平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上半年,具备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42.4%。产业正在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升级转型发展,为智能电动底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表示,车企、传统底盘企业及创新型企业,都在加大智能电动底盘技术研发的投入,“现在许多自主企业都已经完成了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Two-box产品的开发,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开始量产EHB One-box方案,技术进步神速”。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国产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开发速度也在加快。由此可以认为,智能电动底盘零部件行业正在打破线控制动和转向受国际头部供应商完全掌控的局面,不仅缩小了与国际头部企业的差距,还在线控底盘的可靠性、稳定性、能耗、集成度、智能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此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杨中平也提出了对智能电动底盘发展的三点建议:第一,继续加大加快对智能电动底盘产业化工作。构建安全可控的线控底盘供应链体系;第二,底盘零部件企业做好协同发展。鼓励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形成完整的线控底盘产业生态链,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上车应用和推广,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第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标准化建设。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智能底盘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发展目标,为智能电动底盘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就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及产业价值,王显斌带来盖世汽车的预测判断。在他看来,未来几年整个线控底盘核心系统市场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幅。“预计到2030年,整个线控底盘核心系统将达到约1000亿的产业规模。其中,空气悬架和线控制动领域将实现较快增长。”
对于进展较快的线控制动领域,王显斌还表示,“根据乘用车智能驾驶配置数据估计,今年线控制动产品的渗透率可能接近35%,其产品单价约在1500元至2000元,按硬件测算,到2023年,其规模基本上会达到300亿元至400亿元的区间。”而对于仍处于产业导入期的线控转向领域,他预测在L2++甚至包括L3以上市场渗透之后,线控转向产品将成为车载标配产品,其到2030年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80亿元至100亿元。总体来看,整个线控底盘将被视为未来上下车体分离后的下车体终极形态,其将包括热管理、800V电池和高压部件等方面的深度集成,实现底盘域、动力域和车身域的三者融合,“这将带来新的技术发展和迭代趋势”。

线控技术演进动向
“未来汽车的整体技术趋势,将是上车体的装配会根据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趋于定制化,而下车体则会高度集成,线控底盘、分布式驱动等一系列模块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底盘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方向。”根据这一观点,叶晓明表示,当前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趋向在于能否实现人机解耦,同时具备高精度、高安全、高响应等速度优势。而随着产业化自主落地,线控底盘1.0产品已通过One-box和Two-box实现对传统机械底盘的迭代,正不断提升驾驶体验。
叶晓明还认为,线控底盘对于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水平,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新能源产品不断发力,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正发展迅猛,这对底盘平台也提出了可支持未来装配迭代的需求。基于此,便是对底盘结构上的分布式驱动、横纵垂一体化控制以及高温域、全场景的能量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潘光亮基于上海同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目前主流的Two-box、One-box、电动制动助力器(EMB)线控制动技术方案。他表示,在线控制动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真空助力器与ESC产品的组合。而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高和不同产品应用的迭代,为了适应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需求,整个制动系统在控制精度、响应时间等方面将逐渐进行优化和升级,这也正促使EMB逐步转向EHB。
查晔浩则带来了在智能电动化背景下对于重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的思考。“整体而言,商用车的应用场景相对乘用车更为单一或固定。但由于对承载能力、刹车距离等结构、强度方面的主要区别,因此在制动技术路线上,商用车主要采用气动制动而非液压制动。”这随即催生出商用车转向系统在产品和市场需求方面的技术挑战。
首先,是传统商用车底盘逐步迈向智能层级市场需求的挑战。“面对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对公路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可能需要在控制器上采用端到端的策略,同时在整车层级上满足技术升级、公路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其次,分布式域控制器的应用在产品技术规范、法规定义、测试方法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查晔浩表示,这需要主机厂、供应商以及场景使用方来制定覆盖制动故障、转向故障、TCU故障等一系列子零件和子系统故障的冗余机制策略。“随着公路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提升,需要法规的支持,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应用场景中,以实现批量供货。”
钟立杰赞同查晔浩的观点,并指出传统的转向系统依赖发动机驱动助力泵提供转向助力,而商用车电动化最显著的变化便是不再有发动机。在电动化背景下,行业内存在多种解决方案,包括电动泵、电液转向以及纯电动转向等。综合评估各方案的优劣,他更看好纯电动转向的发展前景。
邹波从第三方测评机构和测评工程师的角度分享了对现阶段智能底盘的测试评价。他表示,在驾乘体验方面,智能驾驶相关标准发展迅速,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目前专门针对智能底盘、智能转向、线控制动的驾乘体验标准相对匮乏,仍然缺乏一套专门用于智能底盘的驾驶体验测试标准。
为此,邹波表示,当前主要采用消费者评价、专业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等三个维度构成现有的驾乘体验测评体系。根据目标、信号和指标等维度构建用户体验度模型,通过组合法确定权重。再通过不断的主客观关系迭代修正,增加样本量,进而筛选出与驾驶体验相关的评价指标,从而支持对智能底盘和智能驾驶的驾乘体验进行评价研究。

底盘域控生态酝酿时
目前,智能汽车域控已形成智驾域和底盘域两个重要模块,它们相互配合工作,以满足当前智能汽车系统的架构需求。其中,智驾域主要负责感知融合、定位导航、智能决策、轨迹规划,而底盘域则负责底盘信息融合、模型解算和最终的协调控制。
由于底盘域控能够促进制动、驱动、转向和悬架的协同联动,保障车辆动力学的稳定性,同时推动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多域值集中发展。因此,在邵东看来,底盘域控的应用核心思路中,重点应是精确把控和预瞄当前路面和车辆状况。“底盘域控制器可以解决传统底盘的一些常见问题,如通过交通道路的识别和动力学模型解算,实现传统ESC上的防侧翻和防侧滑功能。”同时他也表示,线控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促成域控产业的崛起。
当前,线控技术成为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互博弈的关键焦点。对于未来合作模式,邵东认为供应商在系统设计、硬件设计、软件和算法开发方面虽然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未来主机厂对整车运作需求更加了解。对于应用层面,他希望主机厂和供应商能采用一种协同开发模式,逐步将应用开发能力释放给主机厂,以便主机厂能够进行快速迭代和OTA升级,实现更好的驾驶体验。
与此同时,对于国内线控底盘自主研发,孙洋洋认为,下一阶段是整个行业共享与生态建立的时期,底盘变革的主要方向是以纯线控、软硬分离和跨域融合的域控制器为主,以实现长时间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底盘技术的变革需要开发更加敏捷和高效的工具链,并具备OTA升级功能以满足快速迭代的需求。此外,功能软件逐渐朝着域控融合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更高级的用户体验需求,“显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产业链来保驾护航。”
在刘德峰看来,集成底盘和线控底盘的发展正对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带来变化与重构,“以前客户更注重单件成本,而现在关注整体运营成本。”对此,刘德峰认为,集成底盘的优势在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增大模块规模,从而降低BOM成本,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采购成本。其中,与供应链和供应商一起进行软件集成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正是当前行业的趋势之一。“与传统的整个SOR开发和资源投入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现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完成即上市,上市即交付。这要求我们在客户概念设计阶段就要介入,从底盘架构、带宽等方面着手参与。”
另一方面,在探讨供应链集成趋势之外,线控底盘的发展自然也推动了相关零部件的机遇,比如滚珠丝杠。作为滚珠丝杠零部件企业代表,戎榕介绍了滚珠丝杠在线控底盘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滚珠丝杠在转向和直线运动转换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早期主要应用于机床,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普及,如用于汽车电子刹车、电子驻车、电子离合器和转向系统”。与传统滚珠丝杠相比,车用滚珠丝杠具有较大的载荷能力和较高的精度要求,因此在效率、运行性能和寿命方面更具优势,这使得在2020年之后,电动汽车用离合器、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都广泛采用了滚珠丝杠,促使其实现大规模量产,为智能底盘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3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