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30-60”目标下的能源电力与汽车交通融合转型

  2021年1月15-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本届百人会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领域的行业机构和领先企业代表,就涉及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重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其中,在1月16日上午举办的“国际论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与交通转型”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
  王志轩:尊敬的清泰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中外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代表中电联电动汽车及储能分会,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下面我围绕今天的主题谈几点想法。
  一,电力与汽车交通融合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强大动力。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对能源由高碳向低碳再向零碳发展的转型要求,更是中国经济社会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电力与汽车、交通都是横跨国民经济各产业,并与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联系的基础性、支柱性的产业,在低碳转型中,这两大产业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及相互融合的联系,将共同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体,以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能源低碳转型已经是人类社会的共识。那么电力及汽车交通的融合发展,既是各取所需,又构成了良性的工业生态模式,从而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
  电力与汽车交通的融合是必然的,将贯穿于低碳转型的全过程,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二,电力与汽车交通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发展为交通汽车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电力物质基础。
  我国电力系统无论从发电装机、年发电量、电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不论电网技术水平、电力可靠性指标、污染控制技术水平也是世界先进。近十多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长,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发电量,已居世界首位。2019年人均发电量达到5186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到31.1%,煤电发电量的比重近15年来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
  2、充电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截止到2020年10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50万台,充电站4.33万座,换电站528座。建成了世界上充换电设施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换电设施体系。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一是煤电发电量的比重仍然很高;二是电力系统缺乏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灵活性资源,与发达国家灵活性资源约占50%相比,我们才约5%左右;三是储能系统整体发展滞后,应对“灰犀牛”“黑天鹅”类电力系统风险能力不足。四是充电设施还难以满足用户数量上和服务体验上的需求;五是充电服务的商业模式还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六是电动汽车储能的功能与电网需求之间的匹配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协调融合发展远远不够。
  三,建议。
  交通汽车正处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转型的过程中,电力行业也正全面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两个行业需要在“30-60”目标下相互支持、互相融合、同步进行,促进电力与汽车交通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提前布局、提前规划,加强沟通和协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开展交通汽车和配电网融合研究,提升电池安全、高能的充放电水平,研究主动配电网下支撑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的技术体系。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电力交易市场化下用户侧商业生态,建立各种形态的负荷聚合商、充放电服务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车企、用户、运行商、电网的共赢。
  三是提前规划布局。能源电力与交通汽车转型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开展顶层设计、提前布局。要建立起行业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配网侧和用户侧的协商、协同机制。
  四是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要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标准体系研究,加快分布式储能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和标准预研,建设标准推广应用示范。
  五是出台政策支持。实现能源电力与交通汽车转型发展需要政策支持,要加强政策研究,在电力交易市场规则、电池梯级管理、财政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要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是中国最大的电力行业协会组织,2010年起承担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能,2018年又成立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我们将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以及储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欢迎国际国内同行和相关领域人士与中电联一起,为电力与汽车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共同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