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迎来了一场产业层级高度集聚的展示盛会—―2025国际汽车及供应链博览会(香港)(以下简称“香港车博会”)。本届香港车博会以“新汽车・新征程”为主题,不仅汇聚了中国汽车与核心供应链企业的前沿成果,更通过高频对话、场景体验与多元配套活动,直观呈现出中国企业如何借助香港这一战略支点,加速从区域嵌入走向全球主场。
此次香港车博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总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并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各级行政机构、科研学术界、银行金融界、工商团体、协会机构等的大力支持,50多家内地整车企业和头部供应链企业组团参展,36个品牌、100余款新车和供应链创新成果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惊艳亮相,可以说是内地制造力量与香港制度优势对接、国内市场能力与国际资本机制融合的一次集中体现。它不仅为中国汽车供应链打开了一扇直面全球市场的橱窗,也让世界重新审视香港在全球汽车产业网络中的桥梁角色。
当然,透过参展供应链企业的动向亦可以发现,本次香港车博会不止是一场展示平台,更是一面产业镜像,透视出“技术跃迁+生态协同+香港通联”这条新型出海路径正在加速成形。中国车企及其背后的关键供应链力量,正从“配角”走向新的身份定位。
汽车芯片企业为何“扎堆”集结香港
汽车芯片,作为新汽车底座的技术核心,正在迎来国产化加速拐点。在本届香港车博会的供应链展区,包括黑芝麻智能、地平线、芯擎科技、爱芯元智、芯驰科技在内的头部厂商集体亮相,围绕智能座舱、组合驾驶辅助、多域融合等关键赛道展开全面展示。
黑芝麻智能展出了全线华山与武当系列芯片及配套域控制器产品。其华山A2000芯片搭载“九韶”NPU核心,通过AI工具链BaRT实现计算资源与算法模型的灵活适配,现已在吉利银河、东风奕派、领克等多款车型上量产搭载。面向舱驾融合与多域融合的武当C1200系列,也已成为一汽、安波福、斑马等车企与Tier1伙伴的重要选择。
地平线则通过征程®6系列计算平台与SuperDrive系统,覆盖从L2+到L4场景的全栈辅助驾驶需求,荣获大会“供应链创新成果奖”。其技术路径强调软硬协同与可规模化,已实现全球40+车企合作、310款车型定点,累计前装出货突破800万套。
芯擎科技发布的“龍鹰”智能座舱芯片与“星辰”辅助驾驶芯片,联手AI加速芯片实现多模态大模型支持,并推出“舱行泊一体”中央计算平台,以单芯架构实现三域融合,既优化能效又降低系统集成成本。芯驰科技则强调本土IP创新与国际拓展并举,持续推动“智能座舱+主控芯片”走出国门。
爱芯元智方面,其M57系列芯片已进入全球算法适配阶段,并完成首个面向欧洲的量产定点,全球化拓展步伐扎实。
与此同时,上述企业在香港车博会期间亦强调各自感官的香港战略定位——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资本与合作的双向通道。
黑芝麻智能自2024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已将香港视为全球标准认证与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创始人单记章表示,香港的资源禀赋是企业全球战略的关键支点,正依托此地推动与Tier-1合作深度融合,向具身智能等新场景拓展。
地平线则创下近年来最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的纪录,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表示:“我们始终锚定Tier 2定位,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开放实现广泛覆盖。”芯擎科技也早已布局大湾区,其CEO汪凯称“香港将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芯驰科技副总裁兼董秘陈蜀杰更在现场表示:“中国车已经向世界证明科技与安全,中国芯也不会差,希望未来更多车能用上中国芯。”
智驾企业不止步于“技术输出”
在组合辅助驾驶领域,若将芯片比作“幕后引擎”,那智能驾驶便是“前台窗口”。小马智行、百度Apollo、西井科技三家企业集体亮相香港车博会,从乘用级Robotaxi到商用无人重卡,展现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技术路径的丰富多样以及出海逻辑的日益成熟。
小马智行推出的第七代无人驾驶Robotaxi——丰田铂智4X,是专门面向未来的L4规模量产打造车型。据称,其配备了34颗传感器与四颗Orin-X芯片,总算力达到1016TOPS,从而实现了360°感知与多场景泛化能力。其核心突破在于“车规零部件+成本压缩”,硬件成本相比上代下降70%,标志着L4智能驾驶实现了“从可行性向商业性”的重要跨越。
百度Apollo旗下的萝卜快跑在香港半年内三次扩展测试区域,测试范围从机场延伸至东涌等城市生活圈,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香港运输署对其系统稳定性和场景适应性给予了高度认可。
西井科技聚焦港口/机场物流场景,推出了Q-Truck与Q-Tractor系列纯电无人驾驶重卡,具备全天候作业能力。其中,Q-Truck已在阿联酋、泰国等地实现商业运营,充分验证了其跨境交付与环境适配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均充分利用了粤港澳政策机制协同所带来的先发优势。小马智行作为首批通过《互认合作框架协议》的企业,其Robotaxi可在南沙、前海、横琴、香港等区域跨区域运行,这意味着中国首个跨城自动驾驶网络已初步具备制度基础。
百度Apollo与西井科技则采用“试点+共建”的模式,在香港构建本地图谱与示范场景,逐步将测试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运营模板。例如,萝卜快跑正在探索“港内试运营+港外订阅制服务”的组合方式;西井科技则以“技术输出+本地运营培训”的双轨模式,与新加坡物流平台展开接洽。这种“软硬结合+属地化响应”的运营架构,在香港这样规则明确、成本可控的环境中,具备试点放大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西井科技,已将香港定位为其“海外研发与国际总部”,推动测试与商业化运营一体化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小马智行已拓展至韩国、卢森堡、中东市场,并与Uber、新加坡康福德高、Emile Weber等出行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测试里程突破4500万公里。西井科技的业务覆盖28个国家、200多家客户,构建了“车+场+调度系统”的复合能力输出体系。百度Apollo则通过授权+本地化部署的双重路径,在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加快商业探索步伐。
动力系统联通全球,支撑平台走向台前
在新动力系统层面,欣旺达动力、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则构成了技术突破—资本平台—产能协同的三角格局,充分展现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从“制造商”向“系统集成者”转型的路径。
欣旺达动力以“全链条硬实力”著称,此次展出了用于低空飞行的半固态电芯,并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批量交付。其布局的“匈牙利—摩洛哥—泰国”全球工厂三角网,成为服务欧洲与东南亚市场的高效支撑系统。其产品总监路阳指出:“我们希望通过低空飞行等高价值场景的早期导入,反哺技术产业化进程。”通过香港展会与来自中东、日韩的客户深度对接,也为其海外订单打开了新的通道。
宁德时代继续以香港为全球市场沟通平台,强化其品牌输出与议价能力。亿纬锂能则计划通过H股发行进入港交所主板,若成功,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第二家实现A+H架构的锂电企业。该企业近期表示,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建、交付系统重塑以及本地化能力强化,旨在提升国际客户粘性与项目定点竞争力。
由此可见,资本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更形成了制度认同与国际客户信任背书,为中国企业“以规则嵌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更进一步,动力电池企业还在借助香港推动全球供应链透明化与碳足迹核查体系建设。例如,亿纬锂能正在香港平台启动面向欧盟市场的回收认证对接项目;欣旺达则计划联合国际咨询机构开展“全生命周期碳审计”,通过港平台接入ISO 14067与欧盟CBAM等标准。这些行动表明,中国电池企业正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绿色规则的制定中。
与此同时,在本次香港车博会上,中国移动国际与智行众维的加入,标志着“服务平台出海”已成为汽车产业全球布局的关键支撑。
中国移动国际依托“AI+智慧车联”方案,在海外打造首个车载内容平台,提供信息网络、终端对接、属地服务与运营闭环,真正实现“技术+运营”的出海一体化。其拥有的全球335个PoP节点、超百条海陆缆资源与2Africa海缆项目,使得海外交付不再受限于信息瓶颈。
智行众维则展出X-In-Loop全栈仿真测试平台与“水木灵境”数据工场,构建覆盖法规标准、自然驾驶与极端工况的高保真测试库。尤其在右舵的香港与东南亚市场,其仿真能力能大幅缩短车企验证周期,助力产品加速上市。
由此可见,香港在高端车载人才储备、数据出境合规协同、智慧城市监管试点等方面,也成为服务平台深化布局的重要支点。智行众维正在与本地高校联合开设“智能车仿真工程班”,中国移动国际则与香港运输署探讨基于边缘云的数据隔离技术,保障国际车企在港部署系统时的合规合用。由此,香港的“数据可信中介”角色正在成型。
本届香港车博会以全链条方式揭示了中国汽车供应链正在“系统化出海”的核心逻辑:从底层芯片,到整车智能,再到动力电池、通信平台与测试验证,全球竞争已从产品之争转向生态之争、平台之争与供应链协调力之争。
在这其中,香港的功能已然发生质变。它不再仅是资本窗口或认证平台,而是将规则、资源与产业链接起来的“超级联系人”——既是“舵手”,引导方向;也是“盾牌”,抵御风险;更是“引擎”,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全球突破。
下一阶段的全球化,不只是“走出去”,而是“融进去”。香港经验能否转化为全球方法论,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链能否在复杂多元的国际局势中占据稳定、可控与有韧性的“全球中枢”。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7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