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市场分析

德国新政府能否重塑本土电动车支撑体系?

自2022年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后,围绕德国汽车工业与德企全球竞争力的话题,已不可避免地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能源成本高企、路径监管与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滞后。这三大结构性问题正在系统性侵蚀德国制造的传统优势。
当前,本地市场电动汽车需求疲软,能源价格持续高位徘徊,全球新能源竞赛步步加快,外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叠加美国对欧盟拟议的新一轮关税威胁,德国汽车产业链上数以千计的本土岗位正面临直接危机,转型的紧迫性与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即将上任的德国“黑红”联合政府(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提出将电动汽车普及作为政策优先事项,意图通过“电动汽车发展8点计划”重塑工业支撑体系。不过,这能否真正改变过去政策碎片化、执行缓慢的局面,旗鼓重振德企本土生存条件,成为一个亟待检验的关键命题。

“拨乱反正”式的政策修正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新一届联邦政府在组阁协议中明确将电动化转型列为核心优先事项,试图以系统性政策干预纠正此前进程中的滞后与偏差。4月12日,据《商业内幕》德国版报道,新政府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8点计划”草案,意图通过一揽子措施重塑产业结构。
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涵盖税收激励、消费刺激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在税收政策上,政府计划将公司用车的税收优惠上限从7万欧元提升至10万欧元,以鼓励企业购置更高价值的电动车型。同时,计划引入特殊折旧机制,允许企业就电动车辆提前计提账面折旧,从而在税负上获得实质性减免,提升购车积极性。
在消费端刺激方面,政府拟将电动车辆的税收豁免期延长至2035年,通过稳定的政策预期提振消费者信心。与此同时,首次引入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资助机制,依托欧盟社会气候基金,扩大电动车在大众市场的普及率,力图破解当前电动车消费层次偏高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亦被列为重中之重。计划明确提出加速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充电网络建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新一代快速充电站,同时推动电动卡车专用充电网络的建设,并从2026年起对零排放卡车实行高速公路通行费豁免,以切实降低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项措施还体现出新政府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务实态度:一方面,拟对插电式混动与增程式电动车型给予法规支持;另一方面,提出同步推进氢能商用车基础设施建设,显示出政策不再单一押注纯电动,而是鼓励多路径并行发展。
整体来看,“8点计划”在税收、补贴与基础设施三大方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布局框架,但其实际效果仍取决于后续执行速度、跨部门协调机制及各州具体落地情况的配合力度。
新政府释放的积极政策信号,也迅速得到了产业界的正面呼应。其中,大众汽车集团于今年3月向潜在执政党谈判代表提交的《有竞争力的德国汽车市场总体规划》,在诸多诉求上与新政府思路形成了呼应。大众在文件中强调,德国汽车产业要实现根本性转型,必须围绕电动化、数字化与供应链本土化三大方向发力。
据《商报》报道,这份长达11页的规划文件以“德国和欧洲的汽车工业正处于极其关键的阶段”作为开篇,提出“只有我们设法建立起支撑转型的完整价值链,并将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全民繁荣”,并警示政策制定者需防止转型议题被极端政治力量撕裂。
在具体建议中,大众特别呼吁,若要保障欧洲电池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工业电价必须大幅下调至每千瓦时6欧分以下,否则未来新能源汽车投资将更倾向于流向美国和中国。同时,政府亟需在自动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SDV)领域制定统一且具备灵活性的法规框架,以确保德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标准制定权。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在回应组阁协议相关信息时也表达了相似立场。VDA肯定了新政府在电动车税收激励和能源供应稳定性方面取得的初步进展,但同时指出,在执行速度、技术开放性政策细化、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化、基础设施建设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插电式混动车型与电子燃料技术路径的政策支持仍不明确,增加了产业链上下游决策的不确定性。
VDA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仅以充电基础设施为例,根据德国联邦卡特尔局202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高速公路沿线充电站市场高度集中,Tank&Rast等少数运营商通过长期排他协议垄断了大量资源,导致部分区域充电价格畸高,严重抑制了电动车使用意愿。报告建议引入临时性合同、强制公开招标以及用户自由电力选择机制,以重塑竞争环境。然而,从政策建议到实际执行仍需时间,短期内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效应恐难以缓解。

积极信号下隐忧犹存
与此同时,地方执行分化的现实,也进一步佐证了区域不均衡正在加剧,进而提升了整体转型的复杂性。虽然联邦新政府层面正积极推动电动化转型,但从现状来看,德国各州在政策执行力度和节奏上呈现出明显分化。
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此前,由绿党主导的州政府早在2019年就率先实施了限制旧柴油车进入斯图加特市中心的环保区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公共充电网络扩张。这一系列举措在减少城市污染、提升电动车渗透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引发了部分企业和民众对成本上升的担忧。
相比之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则因电网基础设施薄弱,尽管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却难以有效转化为充电网络建设能力,导致当地电动车普及率持续低迷。
巴伐利亚州作为德国传统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虽然宝马等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战略,但州政府在转型政策上相对保守,强调保护内燃机产业就业与供应链完整性,主张延缓燃油车禁售进程,支持多路径技术发展。这种地方政策的不一致性,使得德国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动化转型出现明显断层,整体协同效率受到削弱。
政策不确定性之外,资金瓶颈亦成为新的制约因素。联邦政府原计划投入的2120亿欧元绿色基础设施预算,因受到宪法预算规定挑战,目前处于冻结状态。这一资金迟滞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在充电网络、氢能交通等领域的项目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情况,也折射出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根据联邦能源和水工业协会(BDEW)数据,截至2024年,德国公共充电点整体使用率仅约17%,大量设施闲置,导致运营商纷纷下调扩张计划。BDEW认为,短期内扩大基础设施的边际收益有限,真正拉动电动车需求的关键在于降低整车价格与使用成本。
在此背景下,德国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继续扩大充电基础设施依然重要,但现阶段,真正决定电动车普及速度的关键因素已经转向——即降低电动车价格。相较其他欧洲国家,德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处于有利位置,未来应更注重通过降低购车成本、推出更多入门级电动车型,提升整体市场吸引力。
然而,内部修复尚未成势,全球局势又添重压。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拟对欧洲汽车产品加征25%的特别关税。根据德国外贸协会(BGA)最新预测,这一政策将导致德国出口总量下降2.7%,其中汽车产业将成为受打击最严重的领域。
汽车管理中心(CAM)分析指出,大众及奥迪品牌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由于集团在美国本地生产比例仅为20%,大量依赖墨西哥与欧洲出口,直接暴露于关税冲击之下。与此同时,美国也计划对墨西哥制造车辆加征关税,使原本依托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布局的德国车企遭遇双重打击。
德国经济研究所(IW)警告称,若贸易冲突全面升级,德国经济产出预计将下滑1%,并可能导致约3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虽然宝马、奔驰等品牌正通过加大美国本土产能来部分对冲风险,但整体来看,美国作为德国最重要的汽车出口市场之一,2024年出口量接近45万辆,占欧洲输美量的一半以上,任何震荡都将对产业链稳定性造成实质性冲击。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全球保护主义浪潮正在不断侵蚀德国车企长期依赖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模式。未来,德国汽车产业必须加快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生产及关键技术自主突破,方能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基本韧性与生存空间。

转型是一场持久战
总体来看,新一届联邦政府与产业界在大方向上已形成共识,但真正实现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重振,仍面临艰难且漫长的持久战。基础设施滞后、地方执行碎片化、能源成本高企、全球市场保护主义加剧,这些结构性问题交织叠加,决定了转型进程必然充满波折。
展望未来,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路径大致存在三种可能:若政策执行有力、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供应链逐步多元化,德企仍有望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中重拾主动;若改革半途而废,外部冲击失控,则将陷入竞争力持续下滑的困境;而若能在局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保持中高速转型节奏,德国汽车业或将在波动中维持相对稳定。当然,最终决定成败的,仍将取决于政策定力、产业韧性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博弈。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5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