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市场分析

双向发力,中国品牌开启“内外通吃”模式

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当下,从传统机械载具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转型正加速推进。中国品牌在这股浪潮中,一方面积极深耕国内市场,凭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与快速响应,不断推出贴合市场的创新车型与软件应用;另一方面,也将目光投向全球,开启扩展征程。
在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行业背景下,中国品牌短期发展态势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对此,汽车纵横全媒体采访了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大中华区轻型车生产预测分析师何珏、中国市场轻型汽车销量预测分析师沈佳慰、中国汽车咨询业务高级顾问宋慧,从宏观经济、市场格局、产量预测、海外拓展等维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要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涉及的预测和观点,均基于中美全面关税纷争之前的市场情况。

2025年轻型车预计实现温和增长
回顾2024年,在国家两轮置换补贴刺激政策以及强劲的出口表现推动下,车市整体产量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翘尾效应显著。步入2025年,今年年初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长将维持在5%左右,并将凭借灵活的财政工具与货币政策,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冲击。然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开启,为全球经济增添了浓重的不确定阴影。
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对中国车市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国际经贸合作变数增多,无疑将会给车市发展带来一定阻碍。但国内政策的有力支持,又为车市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车企在困境中寻找突破提供了可能。
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认为2025年置换补贴政策延续,预计将会为车市的稳定提供一定支撑;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激励政策效果的淡化,可能使车市季节性产出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下半年仍有冲击年度销量的潜在动能,但翘尾幅度相较于2024年将会较为平缓。从产量增长的角度来看,2025年中国轻型车产量将保持稳定,预计全年增长2%。然而,长期视角下,人口增长的下行压力高于分析师前期预期,中长期预测将会被进一步的下调,长期增幅预计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

短期内市场格局将持续分化
近年来,中国车市在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迅速攀升,2024年已接近5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消费者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热切追捧。
回顾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是8月后因补贴差异(新能源补贴20000元,燃油车补贴约15000元,且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导致市场集中爆发;二是3月后,自主品牌推出各种爆款车型,自去年4月起每月推出5至10款新车型,90%以上为新能源车型。同时,自主品牌新能源新车具备上市即交付且首月快速上量、交付能力强和速度增长快(一般5至10个月达到单月销量高峰,大幅短于燃油车的12至24个月)的特点,例如2024年比亚迪秦L DM-i的销量在上市6个月后达到单月销量5万辆,而2015版的大众朗逸从开售到单月2万辆销量用时约21个月。
另外,2024年市场内卷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入门型经济型车系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红海”,价格战的硝烟弥漫,众多车企在2023年、 2024年承受着巨大的利润压力。其中,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成为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下滑的关键因素。
2025年,随着新车型的陆续推出,结合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延续以及特别国债的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仍然是带动整体市场销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渗透率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自主与合资品牌的市占率也在发生明显转换。回顾2024年,在非新能源市场,大众和丰田等合资品牌虽仍占据超60%的销量份额,但市占率已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在新能源市场,特斯拉市占率不到7%,南北大众合计在2%左右,而丰田则不到1%,整体而言,合资品牌市占率则相对较低。
为此,诸多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在2025年年初推出了不少与中国供应商合作的新能源车型,如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以及东风本田S7等,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且探寻一些更合理的定价区间。尽管今年合资品牌纷纷推出与中国供应商合作的新能源车型,并试图通过新的产品策略和“一口价”等定价策略来扭转局面,但从目前来看,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认为以上策略对合资品牌整体销量的影响较为有限。
从短期市场表现来看,国内市场还将继续分化,头部企业依靠技术以及服务将继续巩固其头部的地位,而合资品牌及中小型品牌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自主第一梯队车企,将凭借大规模的规模效应、智驾平权以及与强势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在不确定性中实现增长。以鸿蒙智行、小鹏、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在2025年也会展现出持续的增长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企业,特别是日系车,在202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较大冲击,市场份额或受到一些冲击。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三大特征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系列鲜明的市场特征。
首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优势愈发凸显。在尺寸、定价、补贴等方面,相较于合资燃油车已具备显著优势。当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不仅与合资燃油车竞争,还积极与同品牌燃油车以及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展开对标,并通过采用非一线电芯供应商产品等方式压缩成本,实现纯电价格低于混动价格,推动了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智能化成为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年度主题。比亚迪率先发力,在主流车型上不同程度地配置天神之眼智驾辅助系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长安、吉利、奇瑞以及理想、零跑等新势力纷纷跟进,发布或强调自身辅助驾驶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组合驾驶辅助产品仍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各项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功能应用从可用到好用仍有距离。现阶段我国车企在售车辆提供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均属于GB/T 40429-2021规定的2级驾驶辅助功能,按照标准要求,驾驶员双手不得脱离方向盘且视线需持续关注前方道路,当车辆开启了驾驶辅助功能,驾驶员应始终实时监控驾驶任务,为驾驶的全过程负责。
最后,国产豪华品牌正凭借价格和科技优势,强势冲击传统豪华市场。国产新能源高端品牌在尺寸和定价上,已基本覆盖传统豪华品牌入门级中大型轿车、 SUV 细分市场。例如,在豪华轿车市场,自主品牌部分畅销车型在20-30万元区间,智驾辅助配置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智能化座舱等配置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标配或可通过促销活动、车主积分等方式选配。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国产豪华轿车的竞争焦点,从与外资豪华品牌的竞争,逐渐转向内部竞争。

价格战:从激烈到平稳的转变
回顾过去,价格战一直是车市竞争的重要手段。但2025年市场呈现出不同的态势,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预计,市场的直接价格折扣变化将趋于稳定。
过去价格战的爆发,主要受资金和头部玩家两大因素影响。品牌为使车辆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车价补贴、贴息、贷款优惠、保险补贴等售前售后优惠活动,这无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政府主导的以旧换新报废补贴和地方政府的置换补贴,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补贴资金的注入,减轻了品牌的资金负担,使其能够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折扣,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补贴形式,如三年定额无息贷款、赠送车辆保险等。
2024年,新能源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上半年,随着下半年国补政策正式生效,市场价格折扣幅度得到明显改善,更多厂商开始依靠国补吸引消费者购车。在燃油车和豪华车市场,下半年折扣幅度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燃油车补贴金额与新能源车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燃油车品牌的资金负担。
如今,市场上头部玩家的策略正在发生转变,从以往的价格战转向追求收入和利润的增加。一方面,通过推动国内生产车型出口,赚取出口利润,改善企业毛利;另一方面,借助车型创新和更新,抬高终端市场价格,如比亚迪标配智驾系统、吉利长安等车企标配智能座舱或激光雷达等配置,在不降价的前提下实现销售目标。
尽管价格战趋于稳定,但随着新能源车型智能化配件价格下调预期以及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预期,新能源品牌仍拥有较为灵活的产品和定价策略,未来新能源车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下探空间。

中国车企海外战略前瞻
在全球化扩张方面,近年来,中国车企积极投身海外市场,汽车出口成绩斐然。东南亚、欧洲等地成为中国车企竞相布局的重点区域。短期内,中国汽车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但鉴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贸易壁垒、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成为车企和供应商在出口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从2024年中国品牌出口情况来看,欧洲占据出口量的50%,其中东欧的俄罗斯市场是主要出口目的地,而西欧市场占比为18%。中东和非洲、南美洲分别占比17% 和 12%,北美地区主要的出口地为墨西哥,东盟和大洋洲市场各占6%。
在出口增量方面,东欧(俄罗斯)、北美(墨西哥)、中东、非洲和东盟市场增长势头较为强劲。然而,出口量排名靠前的俄罗斯和墨西哥,未来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变化和关税调整的较大影响。出口量按国家划分来看,排第一名的是俄罗斯,出口约50万台;第二位为墨西哥,澳大利亚、英国与沙特紧随其后。
面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征收的反补贴关税,不同车企适用不同税率,中国车企迅速调整产品策略;如名爵在关税实施后,及时调整产品组合,向欧洲市场投放HPV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零跑作为技术输出方主导合作,向Stellantis提供全域自研的“四叶草架构”技术,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以技术优势主导全球合作。通过合资公司“零跑国际”,零跑绕开了传统车企自建海外渠道的高成本模式,直接利用Stellantis的200+欧洲销售网点和30国生产基地实现快速出海。同时,欧洲轻型车市场动力类型偏好也发生了变化,电动车规模增长放缓,混动需求有所增长。
从长远来看,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将持续推进,海外销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0%。尽管出口峰值可能临近,但为应对海外市场需求和贸易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将在海外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产能出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车市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还是把握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机遇,亦或是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寻求突破,中国品牌唯有不断创新、灵活应变,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5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