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电动化时代,汽车运动走向何方

  2024年4月12日,“2024中国汽车论坛之汽车运动文化专场”在上海嘉定举办。本次论坛以“打造新时代的汽车运动文化”为主题,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支持、吉利控股集团及旗下领克汽车承办、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协办的业内首个聚焦汽车运动文化的高端专业权威论坛,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运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汽车文化软实力,助力汽车强国建设的进程。在本次论坛上,举办了以“电动化时代,汽车运动走向何方”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主持人:
  中国知名汽车媒体人 杨硕
  对话嘉宾:
  保时捷中国汽车运动及赛事发言人 周琪炜
  壳牌润滑油亚太区技术总监 胡华
  ERT Formula E车队领队、捷凯车队创始人 许家泰
  中国著名赛车手、魔赛品牌创始人 马青骅
  杨硕(主持人):先说第一个问题,就是电车的发展现状和走向。我们都知道赛车是离不开量产车的,我们现在电动化时代的性能是越来越强,800匹、1000匹比比皆是,像门口比较火的最近话题很大的保时捷Taycan,不只是话题火,未来两个月可能会大量出现在国内的横屏视频里,太火了。
  我们知道现在保时捷这么火的原因是因为保时捷确实做到了电动性能车的标杆水平,我们想知道保时捷过去几年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这个程度的?还有未来几年可能保时捷的规划和发展是怎样的?
  周琪炜:很高兴今天能来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分享一些工作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赛车行业的从业者,很高兴在这里也很高兴把我经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
  说到保时捷电动车的布局,我们并不是最早的,虽然说保时捷其实在120多年前已经造过电动车了,但是那个是很久以前的历史,真正的电动跑车、电动赛车的历史也就是从18、19年我们发布的Taycan开始,我们的确最早布局800V架构这样一个先进的电气平台。现在落到新改款的Taycan,有Taycan Turbo GT这款非常极致性能的车型。包括我们看到现在汽车行业很多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仍然在打造一款极致性能的电车,我们也是觉得世界仍然是需要高性能的电动车的,并不是说过了燃油时代来到电动时代大家都把电车当作家用车,我们通过TaycanTurboGT,希望和大家重新寻找一个电动时代对于性能车的一个新的定义。大家知道它是一辆四门跑车,并不是双门跑车,而且也没有堆料,没有加更多的电机,仍然是双电机,并且它在纽博格林北环和美国的拉古纳塞卡赛道都刷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已经说是设立一个目前为止新的标杆,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向世界昭示,保时捷不管是电车还是油车仍然是以性能为最主要的取向,Taycan从诞生以来都是一款电动跑车,这个月马上在北京车展要亮相的纯电动的Macan也是一款具有驾驶性能驾驶乐趣的跑车,包括即将电动化的718平台,将来也会是一辆非常具有驾驶乐趣的双门的小跑车。大家可能还会期待911也电动化,我可以跟大家很负责任的讲,911近期肯定不会电动化,我们仍然想要去保留燃油车型驾驶的激情背后传来的声浪。
  在现在我们已经有一款叫做718 GT4 ePerformance,一款电动的GT赛车在做一个全球的路演,它是脱胎于在2021年发布的一款叫做Mission R的电动概念GT赛车,我们是希望通过一个GT平台的赛车来探索一些未来的电动赛车领域的一些更多的发展,因为大家知道我们保时捷参与了Formula E,也是从19年开始参与,已经那么多年,我们仍然承诺参与接下来三年的比赛,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不管是在世界顶级的方程式的比赛里面,还是说以后可能会有的这些GT车型赛事,因为大家知道保时捷一直以来从诞生70多年以来,一直参与到世界各地的各种的比赛上面,而使用最多的就是所谓的GT赛车,这些车型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我们的客户赛车在售卖给全球的赛车的客户,包括我们成立的保时捷亚太赛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整个亚洲太平洋范围内去支持这些赛车活动,如果有机会将来能够实现电动GT赛车新的比赛,不管是全球范围内或者说保时捷能够打造自己的卡雷拉杯样的单一车型、单一品牌赛事,我们都是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一个发展。我们现在拿GT4 ePerformance基于718平台,可以理解为是电动化时代的中置发动机的赛车,在全球做路演,包括古德伍德速度计,包括很多地方去跟粉丝互动,我们也去收集这些车队、车手包括运营商包括一些政府相关机构他们对于这样一个新概念GT赛车的一些想法来帮助我们继续推动这样一个进步。同时他也在继续在赛道上面去深化我们对于电动平台的一个探索,我们生于赛道,驰于公路,我们把最先进的技术首先在赛道上能够做测试做完善,同时投入到公路车型上,刚才提到GT4 ePerformance是900V架构,看上去只比Taycan多了100V的提升,但是整体的技术上能够得到的提升效果是非常大的,我们能够进一步的去减重,并且通过在新车上使用的这样一个直接油冷技术,能够让车不管是电池还是电机全部的散热都能做到非常的优化,甚至去避免它的热衰减来保证一个性能的可持续性,因为这辆车,电车的扭矩、动力来的非常直接,扭矩应该能超过1000扭米,动力也能超过1000马力,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比赛时候用得到,这辆车排位赛输出已经有1088马力,在正赛的时候会调到600多马力的数值,保证它能够跑完一整场类似卡雷拉杯的半小时冲刺赛,并且通过很多赛道测试它也能够达到卡雷拉杯使用的911GT3 Cup同样的性能水平,甚至还能超过一点。我们希望以后真正看到有一个“保时捷eGT4杯”等等比赛在国内甚至在全球做一个推广,甚至有其他的友商参与,希望能够产生这样一个电动的全球化的一些杯赛或者锦标赛,我们是非常乐于能够在里面投入的。
  最后说一下,我们很高兴能够在Formula E有一个很好的表现,也很高兴看到很多国内的车企,包括车队一起来投入这样一个世界顶尖的比赛,能够通过这样一些比赛来引导我们的粉丝或者车迷或者潜在的客户,通过这样一些高性能电动赛车在赛道上的演示,能够让大家对于电动车性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去带动国内的电动车路车的消费,包括我们也希望通过Formula E的成功能够带动像Taycan或者其他的这些电动车的售卖,因为Taycan它作为Formula E的安全车也是跑了好几年,在商业化方面也会提升一个可能性。
  杨硕(主持人):我想问一下许总,对于中国的赛事,您也是见证了中国赛事的成长,也帮助了中国赛事的成长,也一直在以前是做一些燃油车的车队比赛,现在经历这几年的FE,您对电动化之后对于整个汽车运动的发展和影响有一些什么想法?
  许家泰:关于主持人这个问题,其实我本人参与汽车运动这个行业已经接近20年了,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保时捷。尤其今天看到有两台领克和吉利的方程式赛车陈列在保时捷展厅,我觉得在这环境里面讨论中国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过去十几年里,和我一样投身于汽车领域的人现在大部分都进入了赛车这个行业,例如主持人你自己本身就是个赛车手,我们99%或者100%的人都参与到了赛车并留在了这个行业,大家肯定都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如果不喜欢的话也不会接触到赛车,更留不住人才。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去赛车场看赛事,到有机会自己去驾驶赛车时,那时候大部分的赛车都是以合资品牌为主。因为我03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了北京生活,当时如果去跑赛道活动或者去参加赛车比赛的话,都是合资品牌或者进口的车型,它的先天性能还是比较占优势的,也更容易购买到民用的改装配件,所以车的基础改装也比较容易,但经过了十几年发展,到青骅开始跑比赛,他还是我第一届吉利方程式的老师,后来我们又因为赛车运动项目而一起合作。前几年我们在同一个车队里面合作,我们看到的赛车大部分是本田为基础,以及CTCC当时的几大厂商,分别有起亚、大众、福特等合资品牌,后来才有了北汽,直到现在领克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凭借领克的底盘、发动机改装,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高速的发展。
  提到电动化,大家知道中国在电动车领域是发展非常快的,主要是我们电池、电驱原材料上面有很好的布局,国家十年前开始大幅度的扶持这个行业的发展,供应链以及后面的产业也是在一个相对走向成熟,走在国际比较领先的水平,所以我刚才讲这十几年从刚开始赛车用进口的品牌、合资的品牌,到进口的配件去改装,再到用中国品牌的汽车去比赛,现在很多中国本土化的赛车产品都被打造出来了,并拿到很好的成绩,我认为是电动化加快了这个速度。因为赛车运动本身是一个很昂贵的运动,要达到某一个国际高度的水平是要依赖强大的资金去支持的,这个资金的来源只能依赖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欧美或者日本的汽车文化普及的这个情况来看,其实汽车文化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是汽车厂商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推动起来的。像本田这几年重返一级方程式F1,日本的车迷肯定就是倍增的,还有丰田、日产、本田每年在本土以及国际的汽车运动投入大量的资金,自然而然就是在年轻车手培育、工程师的培育、奖学金到媒体宣传的力度都是相对应增大。我相信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市场,我们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也相信会在未来几年看到中国汽车品牌高速的冲向国际,并去到更多国际的市场里面,并且伴随经济活动的加速,我们肯定会看到中国的汽车运动高速发展,包括更多中国品牌在国际比赛里面的身影,本土赛事的搭建跟发展,以及中国的年轻车手跟人才的培育都会以一个加速的方式向前发展。
  杨硕(主持人):感谢许总的分享,他也是我们Formula E一个车队的领队。我想问一个问题,中国近几年的电动化发展非常好,中国的品牌也在慢慢的去挤压合资品牌的市场,如果说有一个机会我们把电动化的赛车运动给推广起来,您这边有没有什么很好的规划或者想法?
  许家泰:首先因为汽车运动是汽车市场的衍生品,汽车运动的发展肯定是借助于庞大跟成熟的电动民用车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已经存在了,但是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国内现在还没有见到任何的电动赛事?其实这个就是鸡和鸡蛋的问题,因为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来讲,如果你不是商业的行为,而是作为一个爱好者去跑比赛,其实油车和电车是没有区别的,大家自然就会选择一个更容易的路径。汽油车的竞赛用途改装难度比较低的,也比较成熟,一台燃油车如果不需增加马力,那只要简单更换减振器和刹车,改造热管理,甚至油箱都不用改装,再增加防滚架以及安全座椅即可,同样加上98汽油就可以去比赛了,先不讨论它能跑多快,如果想加快就增加投入,但是这个不是质变的投入,而是量变的投入,例如就是加装空气动力学,加宽加大轮胎,甚至加一个更大的涡轮增压动力,这种改装其实从民用改装到赛车改装它都是一个级别到一个级别的上升,他核心的技术是没有改变的。但电动车在这方面是有重大的差异,因为电池跟电机的三电系统其实真正普及应用在民用车里就是十年左右,过去五年真的快速发展的很快,但电池跟电驱的快速发展,这个瓶颈我感觉还挺远的。如果有跑赛道经验的车手拿一台电车去赛道,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车重,刹车过热,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调研。
  第二个问题就是电池,因为本身它的动力密度比汽油低很多,要跑几百公里这么一个续航里程,一个油箱大概十几公斤,可能燃油加满就是50-60公斤的重量,但是电池是500-600公斤左右,蓄满100度电可能就不止这个重量,要跑同样的距离电池要重很多。所以大家可能现在都在寻找方法解决,就要把能量密度做到极限,但同时也会带来热管理的问题,电车一般跑赛道都存在几圈过后就需要进行自身维护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电动赛车的普及化没有那么容易,因为目前一个私人俱乐部车队很难在这种水平上创造一个新的电池,或者对目前的电池进行深度改造,这个环节还是很复杂的,比油车的比赛更难,这个要求难度也高很多。但我相信未来几年会有一个比较高速的发展,因为我们在民用上超级快充这个事情发展得很快,等到电池的超充跟上去以后,可能电池的热管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既能够超充,电池也能达到民用使用,基本续航里程又能兼顾,就能解决过热的问题。所以随着这类超充的电池以及高性能电池的发展,可能量产车接近高性能的用途基础就更接近了,电动车通过轻量改装达到竞赛标准就更容易,这样就会高速普及电动化赛车。
  杨硕(主持人):我最近也了解了一些现在新的电动性能车,可能需要做热管理和能量管理,未来很快的电动化技术可能会有一个新突破。刚才许总说到燃油车和电动车是有很大的区别,全场唯一开过两个世界顶级的F1和FE的小马哥,你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你开过这些顶级的赛车,油车和电车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
  马青骅:非常荣幸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讨论,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作为一个车手,我非常荣幸能够赶上这个时代,应该说我们正站在整个汽车工业改革的一个过程当中,飞速发展的一个过程当中,我非常幸运能够从传统的赛事到现在非常新的FE的比赛,能够经历各种各样的赛事,就我的感觉而言,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部分,F1和FE是两个不同的赛车种类,对我来说FE绝对是一个完全全新的物种,虽然是一个方程式类别,场地赛类别的赛事和赛车,但是它的操控和整个赛事结构跟传统比赛是完全不同的。在2016年巴黎站,我第一次开FE比赛的时候,我没有经过试车,直接参加了比赛的正赛,当时的我是带着一个传统场地赛的驾法去参加这个比赛,开这台赛车,结果我发现我所认知范围里面的所有技术只有一部分适用于这台赛车、这个比赛,而大部分是一个完全全新的领域,我要重新开始学习,我要放弃我以前所有的认知,我要去抛弃我所熟知所掌握的这些技术,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环境,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在FE也跑了好几个赛季,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赛车到现在的第三代赛车,让我看到这是一个电动汽车发展的蓬勃期,让我又会想到在F1最黄金的技术大爆发的70—80年代,现在电动车正是处于同样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我觉得有很多的机会,有很多的技术上的一些创新和有意思的地方让我们可以共同去见证,也可以共同去开创新的未来。这两种赛事或者说两种车型、两个概念,它在这样一个共存的时代,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去对比的,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很客观去对比,从性能上来说,我相信在将来的一天以电机驱动的汽车是会在很多方面去打败传统的燃油车,但是我觉得电机驱动要在绝对性能、全面性能上超越燃油车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特别是今天我们看到上海也是阴雨绵绵,我觉得在目前为止在电机电控的领域,特别是像在湿滑路面和一些异常天气下,电动车的优势是会被更多的放大,因为机械的调校范围是非常局限的,而电机的调校范围是无限大的,所以我相信在将来的各种复杂条件下,电机驱动的汽车上会有更多的优势,只不过现在我们处于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技术壁垒没有突破,但是我相信将来这一定是一个好的方向。
  作为车手我希望有更多来自中国的车手能够有机会参加到世界的大赛当中,能够去感受这样的比赛所带来的一些职业上的成长,新能源车包括电动车在内的Formula E等顶级赛事当中有更多的中国选手脱颖而出。
  杨硕(主持人):FE经历了三代的革新,第一代还是需要准备两台车,需要跑到一半的时候回去换一台车,现在第三台极速已经突破了300km/h,速度级别几乎与F2相当,不需要再换一台车,快充效率非常高,他的电池密度也是非常大的,散热也特别好,经过了十年的样子,这个速度发展非常快,电动车十年就有一个飞速成长,所以可能电动化到时候会有一个更快的汽车运动的结合。
  马青骅:当我开第一代赛车的时候,我在短短十年当中,看F1是经过50年的感觉,这十年在Formula E赛事的变化以及所掌控的这些电控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跳跃性、革命性的,我非常希望将来有一天这些Formula E的技术能够应用在民用产品当中,以及一些民用车当中能够慢慢的去反哺出来,能够真正的让车主在日常中体会到这些科技给大家带来的操控上、动力上以及性能上的一些改变。
  杨硕(主持人):我们知道整个赛事是一个高度移动的广告牌,让赛事有一个良性的可发展性必须离不开商业,商业是非常重要的,胡总您作为壳牌的技术的非常资深的人,壳牌与FE有很好的结合,但是FE跟我们所知道的油可能关系不太大,根据我所道只要车动起来就需要油,想问您在壳牌和FE的结合到底是怎样的?
  胡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壳牌是一个传统的能源公司,为什么会在电动车这种赛事上有合作以及赞助?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稍微分享一下我对今天下午会议的各位嘉宾所谈的一些思考,例如关于赛车活动的普及,我觉得赛车广义上讲也是一种运动,普及成果取决于受众的大小,如果你的受众的群体多,普及度肯定会提升。当然。赛车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传统体育赛事如足球、篮球等,在小区里就可以体验以及参与,所以这个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我本人特别喜欢开车,我在来的路上跟我的同事聊,只要是我自己开车,我绝对不会交给别人,甚至手动车我也如此。但是从来没有摸过赛车,所以今天下午吉利杨总包括其他的各位专家同仁也都提到了,现在吉利有什么超级联赛是入门级的,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本人也特别激动,不知道我能不能参与进来,可能年龄的原因不可能了,因为很多赛事都针对年轻选手,但是我想受众群体扩大以后,肯定有助于我们文化的传播、普及性的扩大。
  回到刚才主持人的问题,确实壳牌是一家能源公司,但是大家可以想到还有新能源,我们壳牌也在积极进行转型,我们在电能、氢能等等方面进行了全球布局,可能大家不知道壳牌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充电桩业务服务商之一,我们目前就已经在全球28个国家包括中国运营充电桩业务。我们去年年底刚刚在深圳建立了壳牌内部全球最大的充电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Formula E这个电动化赛事上会有合作以及赞助的大背景。
  当然了,我们公司有一个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我们会在自己的SCOPE1和SCOPE2达到,同时帮助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让降低他们的碳排放。在很多主机厂看来,他们有现实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和一些整车厂进行合作的基础。
  介绍一下我们在Formula E方面的一些工作,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和日产进行了深度合作,和印度的马恒达从2019年开始深度合作,我们也有自己的超充技术,我们目前商用的超充技术功率有350千瓦,并且我们正在开发具有冷却技术的更大功率的超充技术。除此以外,在油品方面的努力是少不了的,因为在车辆的传动系统甚至是车辆电池热管理系统都需要油品的冷却,并且我还想说一点技术的细节,我们的油品原材料是可再生的,,能够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帮助客户共同达到降碳减排的目标。
  杨硕(主持人):我当时参加过CECC,当时做了一个原型车,里面放了一套成熟的民用的三电系统,当时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跑第一圈,第二圈的散热很难解决,但是目前来看从Formula E来看可以做到很好的热循环,这肯定是跟壳牌的支持以及一些技术的革新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借中国现在这波乘用车的销售以及产出这么大的量,有这么好的用户群体,如果真的把电动化和汽车运动做结合,需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各位有没有什么想法?
  许家泰:2019年我有幸进入Formula E的围场,对于我来讲这几年可以说是从两个维度开了一些新的眼界,我看到的是电动化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机会,这是中国人力量特别强大的一个赛道。我同时明白我之前在国内参加了十几年的赛车运动,领克车队都是跑燃油车为主的,我们改装了很多燃油车。在燃油赛车这个领域,像房车锦标赛、还有GT赛事有一个共通点,我们拿量产的发动机进行改装,所有的起点都是量产的技术,然后进行马力、操控极限升级。我组队参加的Formula E这个比赛,首先它是一个国际锦标赛,在我对这个规则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它是有点像电动的一级方程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F1里面,他们1.6T的发动机加上混动是超过1000匹的,这个参数肯定是远远超现在我们见到的1.6T车,为什么他们要把规则写的那么极限,我们平时跑的房车赛是2.0T,350匹,但是F1由于考虑到创新,所以他特意写一个很难达到,没有那么容易用量产车去达到的一个参数,所以每一天每个参与的F1的主机厂都在寻求新的材料。我印象中奔驰统治了很多年,大家如果有注意,他们有一个规则是比赛里面只能用100升汽油,某一些比赛油耗比较高,可能大家的油跑不完的,要省点油开的,奔驰的能量效率不断上升,内燃机在那几年的发展已经超过50%,内燃机超过50%这是很高的一个数字。所以他们就研发了新的活塞的涂层、直喷的技术,可以使燃烧时的温度再低一点,可以减少喷油量,发动机也处于安全状态。这些涂层的技术最终也应用到民用车里面,那个可能是多少千万的发动机,我们无法进行量产,不能直接用,但有一些研究出来的技术跟材料还是可以用的。
  除此之外,我看Formula E电动方程式规则跟F1又有一点相反,Formula E的底盘跟空气动力学是统一的,所以我们不再比较,因为它在别的赛事已经比了很多年。我们这个比赛考虑把钱花在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三电系统的二电,目前的比赛规则电池还是统一的,但是电驱跟电控是开放的,我看到最大的区别就是Formula E规则给一个不够用足够的电量,就是你跑完要40度电,他给你35度电,最终就逼我们要把电驱做得越来越省电,能量效率不断提高,我们的能量效率前两个赛季是90,到最后是接近98,我们的电驱可能现在是500千瓦的输出,只有50公斤,总成连控制器、变速箱是每公斤可能有10个千瓦,但是这些东西中国的企业完全可以做出来,从技术的角度我不觉得Formula E的这个比赛技术领先,他只是创造了一个环节给各个参赛选手过来发挥你的能力,给你一个没有局限也没有上限的舞台发展。我之前跟一些中国车企交流,也去过好几个中国车企的研发部门看,我觉得中国车企在电驱领域的研发力量还是非常庞大的,如果会有一些中国车企要投入到Formula E这个比赛里面,我们在研发上面肯定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一开始只是累积经验,但是长远来讲中国在这方面的资源还是很强大。而且最关键的是电控技术,因为电控的技术是我看到觉得现在跟民用电车最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刹车主要的来源是电机,我们能量回收的上限有600千瓦,所以我们比赛里面基本不用液压的刹车,只会在排位赛可能会用一点。刚才提到雨天电车还有一点优势,原因是我们传统油车如果刹车失控或者打滑以后ABS会介入,如果ABS介入就是液压的卡钳中断刹车的压力,液压的反应比电机反应要慢,电机反应速度很快,只要有一点点的抱死,车手都没有感觉到,它就会中断你的刹车,油车断油以后动力再回来需要半秒,但是电车就感觉不到。在国际比赛里面看得见这些技术,我相信通过技术转换很快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民用20-30万的电车已经有800V的平台了,最早也是先从赛事上实验的。目前电车技术也在快速的进步,我作为国内的汽车团队的一份子也在研发电动赛车,这暂时还是一个保密阶段,很快可能会有信息出来。我觉得可能未来2-3年在国内中国市场的电动化的普及会很快,从资本的角度也有很大的需求,很多人都在实践,我觉得中国的供应链、硬件产品硬实力是有的,大家可能还缺乏把这些东西拼在一起去参与真正比赛的经验,目前虽然我们没有做这类运动,但是我觉得既然这些技术已经在民用车有这个基础了,可能未来2-3年会见到中国有自己的电动车赛事,也会看到更多汽车厂商参与本地的房车赛,或者本地的单一杯赛,这些都会出现,但也更需要中国车企的投入,因为他们是具备这个技术力量,再加上有我们这群专门做赛车的人带来一些赛车行业特殊的经验,有厂商强大的供应链跟技术力量把电动赛车推起来,只要大家下定决心去做,我觉得基本是没有难度的事情。目前电动车市场很卷,大家可能卷完价格就卷配置和技术,很多车企都有很大的压力,可能要想花几千万去搞一个发布会销售多点车,等这些表面的竞争平静下来以后,大家更要想长远的路是什么样的。像保时捷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我入行以后就没有见过保时捷停止赛车运动,可能有的车企进进出出赛车圈,但是对于保时捷来讲这个就是每年一定会参与的事情,他们做的每个赛事基本都是长期的,包括卡雷拉杯也没有停赛过,从我见996开始到现在没有停过,包括之前进去勒芒虽然中途停过,但现在又进去比赛,他们从19年进去,第五赛季加入Formula E,他们每进行一个赛事都是有几年的规划,前3年的成绩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也是很有勇气得不断参赛,而且有规划去怎么做好这件事,我觉得保时捷还是很有魄力的,我觉得会有一些中国车企也计划走同样的路,中国需要更多像保时捷以及吉利这种对汽车运动有长远眼光跟情怀的布局,那么中国这种电动赛车浪潮肯定就会爆发。
  杨硕(主持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风口,中国赛车可能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现在可以选择跟新能源一样,弯道超车,所以我们也真心的希望组织以及各大品牌能够快一些的投入里面,让更多年轻的车手也能加入,让更多的有意愿的伙伴也能加入,我们希望为中国汽车运动未来做出一份贡献,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