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杲:结构性变化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多品牌合作机会增多

  2023年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会议旨在全面总结2023年汽车市场运行情况,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洞见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会议以“新突破,新阶段,新动力”为主题,聚集政产学研各领域权威市场分析预测专家,并特别设置了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预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市场预测、中国汽车消费政策和投资趋势预测、中国汽车出口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智库专家对话等主题论坛。其中,在12月11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一:2024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预测”上,标普全球汽车中国区行业分析总监陶杲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主要是聚焦长期市场,一开始先看一下短期市场状况。

  今年,我国汽车消费和生产处于结构性变化中。从全年来看,如果把生产减掉消费和出口的话,基本上只有在4到6月份是属于库存的降低区(降库存的时期),整个全年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汽车行业库存总量大致测算了一下可能要到400万辆。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汽车行业库存基本上处于200万辆水平的时候,行业就会有个共识——降库存。现在明显发现,疫情之后中国行业库存容忍度大大提升了,从200万辆提升到了接近400万辆。

  我们预计明年应该是前低后高的态势。从产销上来看,上半年我觉得宏观方面还是要致力于减库存;无论是销量还是产量,真正量的提升还是应该集中在下半年。

  从长期来看,我们发现在进行全球轻型车的生产包括销量预测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从2020年1月份(俄乌战争之前)对全球汽车销量的预测,与现在2023年10月份做的预测相比,全球范围之内做了大幅度下调,就是说从俄乌战争之后,包括这段时间巴以冲突,能明显感受到从世界范围来说,整个地缘政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全球对汽车的需求量或全球的经济复苏放缓,全球对汽车的需求量也会放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今年生产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最大的促进并不是国内销量,而是出口。这里我们要提一个问题,出口会不会持续增长?长期来看,从2022年出口开始爆发,预计到2035年的这段时间,有两点值得大家讨论。

  第一,从长期来看,汽车出口会不会持续增长?短期内,在2026年之前,出口量还是有大幅度提升空间的,但2026年之后,全球地缘政治将发生变化,我国也面临一系列贸易壁垒。我们认为,如果主机厂有进一步扩大海外战略的需求,我们更倾向于到海外去建厂,就是把产能转移到海外去。

  到2030年的时候,我国自主品牌在海外扩张有一个大致的版图。从产能上来讲,我们认为有80%的海外产能,还会集中在离我们比较近的地区,如东南亚地区。还有20%对自主品牌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新兴市场,如欧洲市场,将有20%产能应该会从国内转移到欧洲去。

  虽然欧洲在贸易保护方面针对性比较强,尤其是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但我们认为,因为受到法律法规限制,第一步可能对广大自主品牌来说,还是倾向于暂时先出口,逐步把产能转移过去。受此影响,从长期来看,欧洲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地,中国造的汽车或出口的汽车肯定有接近40%、50%是出口到欧洲去的。同时也会受到“一带一路”的影响,因为包括东欧、中欧等一些国家也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

  所以,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主要市场大概率应该会从传统的南美市场、东南亚市场转移到更先进、更发达的欧洲市场。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预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一方面,可能大家对纯电动车期望值都比较高,整个行业遥遥领先,完全受益于中国品牌对纯电动车发展的正面影响。

  我们认为,近两年行业处于比较波动的阶段。两年以前,行业对纯电动车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但我们现在发现,特别是今年,纯电动车的增速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因为以插电式混动、增程式为代表的大混动方案出来以后,不管是从成本上来看,还是从驾驶体验来看,都受到很多消费者,包括主机厂的青睐。

  以比亚迪为例,从去年开始战略就发生改变了,纯电和插混可能是50%:50%的比例。相信在今后几年,绝大多数自主品牌会copy比亚迪的成功模式,大概率还是走纯电和比传统的PHEV更大的电池、更智能的技术路线。

  长期来看,我们觉得在今后的五年之内,混动车型还是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甚至可能会超过纯电动车。长期来看,可能是纯电动车的方案相对更成熟一些,应该是纯电动车为主,这是我们对动力总成大致的判断。

  增程式和纯电式增长的大致比例是放大的,纯电动车的比例会更大一些。我们认为,在2026年、2027年之前有一波增程式增长,这也跟我们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密切相关。

  今天北京下大雪了,我们是选择开纯电动,还是增程式?有可能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增程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这是我们大致的预判。

  我们认为,在现在新的形势下,结构性变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一个是整体的结构性转化,一个是国内销量和出口的结构性变化,另外一个是动力总成的结构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主机厂来说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乘用车市场份额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在2010年的时候,自主品牌可能只占30%,绝大部分市场都是被欧系、日系所占领;但2023年,我们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大概率会超过50%,进一步挤压欧系,特别是日系、韩系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从长期来看,到2030年,首先我们认为整个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大概率还是继续增长,预计将从50%上涨到55%。但是增速有可能会放缓,因为这段时间中国自主品牌上涨的市场份额,前几年主要是依赖SUV市场,SUV市场大爆发的时候,合资品牌相对来说反应慢一些,所以被自主品牌赶上了;近两年主要是依赖于新能源汽车,但合资品牌未来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推出专门为中国特制的新能源汽车,这种趋势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我们现在看到,大众跟上汽的合作、跟小鹏的合作,包括很多合资品牌主机厂都在跟自己的合资方进行这方面的合作。

  我们认为,行业里的合作会越来越明显。比如反向合资,之前是外方出技术,中方出市场、出人,现在反过来了,可能是中方很多自主品牌出技术,外方出产能、出人。这种反向的合资,我们认为在未来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合资手段。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多品牌战略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对销量的增长帮助也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如果把中国所有品牌拿出来做一个大致分类,会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合资品牌都会跟自主品牌合作,吸取自主品牌造车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通过合资方式来保住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在自主品牌内部也是这样的,如华为,这段时间跟很多品牌进行合作。所以,我们认为在自主品牌内部,在未来也是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整个行业还是处于大浪淘沙的阶段。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观点,一会讨论环节也可以和大家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