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海逐渐成为了车企寻找新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而澳洲(特指澳大利亚),凭借其成熟稳定的消费市场以及对当地政策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品牌的目光。
《汽车纵横》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十五家中国车企已宣布进入澳洲市场或已在澳洲市场开启销售。它们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电动汽车产品,而且在销售网络、充电设施建设和本地化服务方面,也在持续加大投入——当地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因这些中国车企的加入而悄然改写。
中国车企出海新热土
实际上,中国车企与澳洲市场的渊源已久。早在2009年,就有中国车企开启了出口澳洲的尝试。只不过,当时出口的车辆多由代理商负责,且受限于产品力和品牌认知度,年销量仅为数百台,并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化销售。而直至近年来,以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才陆续通过官方渠道系统布局澳洲市场,正式开启了这一海外市场的开括。
据了解,澳洲汽车市场的规模虽不及东南亚、欧洲等地区,但其市场相对成熟,且年销量长期稳定在100万辆之上。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当地政府都十分注重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公平竞争,不仅法律法规相对完善,而且早在2019年就取消了对中国汽车的进口关税,这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亦对电动汽车持积极态度。在最新推出的《国家电动汽车战略》(National EV Strategy)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占新车总销量30%的目标。多个州政府也相继推出实质性激励政策,例如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昆士兰州分别为电动汽车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注册税减免及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等。
此外,在充电网络建设方面,澳大利亚还专门设立全国清洁交通基金,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计划2027年前在全国主干道及主要城市建设超过3000个公共充电站,进一步推动澳大利亚向电动化出行转型。对于本就在电动化领域占据优势的中国车企而言,这一积极动向无疑更加坚定了他们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信心与决心。
虽然目前来看,中国车企在澳洲市场的出口总量并不算高。但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澳市场份额已从2019年的1.6%飙升至2024年的近17%,这一增速远超德系、日系品牌。与此同时,当地新车市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也逐渐从2019年的不足1%,持续快速上升至今年6月的10.3%。从热销的纯电动汽车榜单来看,多个中国品牌排名靠前。
其中,比亚迪表现尤为抢眼。在2025年上半年,其凭借ATTO 3(国内对应车型为元PLUS)、Shark 6车型的强势表现,首次跻身澳洲汽车品牌销量前五,与丰田、马自达、福特等传统巨头同台竞技。无独有偶,长城、上汽MG、奇瑞等自主品牌在澳洲市场也持续保持着稳定增长。
中国品牌的强势表现不仅局限于销量,还体现在其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的灵活性。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在澳洲的增长,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品牌的崛起并无二致。其成功不仅在于价格实惠,而是以实惠的价格和低廉的运行成本提供了卓越的品质,许多中国汽车都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车企在产品品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使得中国车也逐渐开始在澳洲市场风靡起来。
对于在澳洲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我们非常看重澳洲市场。这里不仅是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之一,更拥有一批高度成熟、专业的消费者群体——他们不仅懂车,更重视创新、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比亚迪在澳大利亚市场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乃至超越成熟市场的期望,也为全球产品研发与战略布局持续提供着宝贵的经验与灵感”。据悉,不久前,比亚迪刚刚完成了澳大利亚第6万辆车的交付。
不过,也正如王传福所说,澳洲市场并非一片坦途。据澳媒报道,在澳洲当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对中国品牌的售后服务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品牌只是“短期看好澳洲市场”,为了追求销量,反而忽视了售后服务、保养和零配件体系的建设,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在车辆出现问题时面临漫长的等待。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如何打消消费者顾虑、搭建完善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已成为中国车企在澳发展的关键挑战。目前,部分品牌选择直接与澳洲本地经销商集团合作,借助其现有渠道快速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这种方式虽然能显著降低前期投入与时间成本,却也带来一些潜在问题。例如,由于车辆完全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的储备和调货周期较长,可能影响维修效率。
因此,除了依托本地合作资源,车企还需逐步构建自主控制的整车及备件物流体系,推动供应链本地化部署。例如,设立区域备件中心、加强与澳洲本土物流服务商的协作,甚至考虑在适当时机建立本地化组装能力,以提升响应速度与服务品质。只有将售后支持体系做实做深,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实现可持续的品牌发展。
另一方面,以丰田、马自达、三菱为代表的日系品牌仍占据澳洲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且拥有深厚的用户忠诚度。这意味着中国品牌不仅要补齐售后短板,更要在品牌认知、用户体验和长期承诺方面持续投入。通过建立更敏捷的本地化服务机制,并积极融入当地汽车市场生态,方有望逐步积累口碑,在竞争激烈的澳洲市场站稳脚跟。
实际上,上述这些策略与我国主流车企当前的出海战略不谋而合。目前,中国汽车出海已从早期的规模扩张阶段,逐步转向以质量提升、品牌塑造和价值共赢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汽车论坛上,也发出了“以创新突破内卷,以协同推动高质量出海”的呼吁。他强调,面对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国车企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摆脱低水平竞争,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全球出海新生态。
当下,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全球的共识,中国品牌正以产品多元化、渠道本地化、性价比优势和技术融合能力不断扩大在澳洲市场的存在感。而他们也在不断用行动证明:过去的“新大陆”,属于殖民与征服;而今天的“新大陆”,属于创新与共赢。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