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车企年度财报集中发布的季节。不少车企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例如比亚迪继续“狂奔”,全年营收首破70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402.54亿元,直逼特斯拉同期的71亿美元,东风、长城和吉利汽车的业绩表现也都出现好转,近年来的战略布局与转型终见成效,新势力车企中的理想汽车一马当先,小鹏汽车止跌回升;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车企遭遇了市场销量不佳、利润下滑等问题,例如广汽和北汽由于旗下产品销量下降,导致营收均出现了下滑,江淮汽车则在2024年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蔚来汽车的年度财务数据也不太乐观。
综合表现来看,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民营车企整体增长势头明显好于国有企业,而其中造车新势力由于规模相对偏小,因此营收和利润水平与其他“传统”民营车企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为了继续当好汽车行业“领头羊”与“主心骨”的角色,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国企:“大象转身”还需再加速
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牵动着业界关注的目光。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国有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的转型速度不够快,部分市场表现不佳,2024年披露的财报数据也不太“好看”。
在六大汽车集团中,东风集团的表现可圈可点。3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发布2024年度业绩,集团共收入1061.97亿元,同比增加6.86%;毛利润135.85亿元,同比增长38.2%;母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0.5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8.87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据业内人士分析,东风集团能在2024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加快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的转型,以及持续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24年东风集团新能源车销量达39.46万辆,同比增长13.4%;另一方面,东风集团的自主乘用车板块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全年销量43.89万辆,同比增长26.4%。
虽然增收减利,但长安汽车的财报依然亮点颇多。财报显示,长安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597亿元,同比增长5.58%;净利润73.2亿元,同比下降35.37%。但长安汽车全年总销量达到了268.4万辆,创近七年新高。专家分析,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属于“阵痛型”,来源于新能源业务的巨额投入与合资品牌的战略调整。
相较之下,广汽集团和北京汽车的表现不及预期。财报数据显示,广汽集团2024年营业总收入1077.84亿元,同比下滑1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24亿元,同比下滑81.4%。当然,亮点则是广汽集团当年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达到了67.6%。对此,广汽集团方面解释称,主要受汽车行业价格内卷、竞争格局剧变等因素影响。此外,为应对市场竞争,广汽集团相关企业还在持续追加商务投入,汽车部件及商贸服务等配套企业围绕集团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这也是一笔较大支出。
2024年,北京汽车的营收为人民币1924.96亿元,同比下降2.8%;归母净利润为9.56亿元,同比下降68.5%。有媒体报道称,这是自北京汽车上市以来净利润最低的一年。业内人士直言,价格战与电动化转型迟缓让昔日的“利润奶牛”北京奔驰陷入了量价齐跌的困局,再加上北京现代持续亏损、研发等其他各项支出却仍在增加,导致了北京汽车的业绩难以令人满意。
作为一汽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一汽解放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2024年营收585.81亿元,同比下降8.93%;净利润为6.22亿元,同比下降22.78%。专家认为,尽管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投入和布局积极,但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迅速,因此一汽解放能否在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仍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发稿,上汽集团的财报还未披露,但根据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上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5亿元到19亿元,同比下降87%至90%。这是近年来,上汽集团首次出现年度业绩大幅预降的情况,年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超过120亿元。究其背后原因,恐怕和燃油车市场下滑、价格战持续升级,以及转型新能源汽车成效不明显有密切关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国有车企是江淮汽车。根据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江淮汽车全年营业收入为421.16亿元,同比减少6.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7.84亿元,由盈转亏,并且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在业绩预亏预告中,江淮汽车曾表示,2024年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联营企业大众安徽经营业绩出现亏损以及部分资产发生减值。但由于江淮在商用车领域依然表现突出,累计销量达23.6万辆,实现了逆势增长,且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尊界S800即将于5月上市,因此今年的财务成绩有望出现好转。
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要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意味着汽车央企整合将步入快车道,有望破解多年来存在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分散等问题。有理由相信,随着国企改革继续步入“深水期”,国有车企在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表现值得期待。
民企:中国品牌的“排头兵”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民营车企,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了这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的“排头兵”,是中国品牌的中坚力量。
财报显示,比亚迪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为6173.82亿元,占总收入的79.45%,依旧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尤其应当注意的是,2024年比亚迪通过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使单车成本同比下降14%,毛利率提升至22.3%。可以想见,在销量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之际,比亚迪下一个年度的财报会创下更高记录。
作为曾经的“自主一哥”,吉利汽车最新的财报数据令人欣喜。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及Q4财报内容,2024年吉利汽车总收入达2402亿元,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大增2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2%,经营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分析指出,吉利汽车2024年的亮眼成绩,主要得益于三点。首先,销量结构变化显著,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88.8万辆,同比增长92%,占总销量的41%,成为生力军;其次,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品牌矩阵更加清晰。从几何品牌并入银河,到极氪与领克的战略整合,吉利汽车实现了更高效的资源协同,避免内部竞争;再次,人工智能布局加速。财报显示,2024年吉利汽车研发费用达104亿元,同比增长33%,技术布局上也完成了全域人工智能化布局,包括算力达23.5 EFLOPS的星睿智算中心和汽车行业首个全栈自研大模型“吉利星睿AI大模型”。
长城汽车同样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在报告期内,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归母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长城在报告中提出,业绩增长主要由于公司致力于高质量发展,坚守品质,打造极致产品体验,实现海外销售增长、国内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引起注意的是,长城汽车的“造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毛利率同比增长1.36个百分点,达到了19.51%。这主要归功于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的单车收入为16.38万元,同比提升2.3万元;单车净利润1.03万元,同比提升0.46万元。
另两家民营车企的财报成绩也相当不错。赛力斯在2024年首次全年收入超过千亿元达到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9.46亿元,同比扭亏。小米集团发布的财报则显示,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35%,为3659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总收入为人民币328亿元。财报透露,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米集团已在全球获得超过4.2万件专利,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相关的专利授权超过1000项。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一支队伍,为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链完善及国际化竞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可预见的未来,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赛力斯和小米等在内的民营车企,还将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新势力:各有各的烦恼
其实从整体来看,造车新势力2024年的财报还算不错,不仅都实现了营收的增长,而且零跑第四季度已经开始盈利,极有希望成为第二家全年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小鹏汽车触底回升,亏损收窄、毛利率上升,慢慢回到正轨。不过,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各家仍然面临着不同的烦恼。
2024年,理想汽车继续领跑造车新势力这支队伍。财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6.6%,其中车辆销售收入1385亿元,占总营收95.8%,同比增长15.2%。然而,理想却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全年净利润为80亿元,同比减少31.9%,其2024年的车辆毛利率也从去年的21.5%降到了19.8%。有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价格相对理想L9更低的理想L6和L7等车型热销,再加上研发费用的上涨造成。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虽然理想汽车目前面临一些经营压力,但总体势头依然强劲。
走“以量换利”路线的零跑汽车在2024年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根据零跑汽车发布的最新财报,2024年实现营收321.6亿元,同比增长92%;净亏损28.2亿元,同比收窄33.18%。财报中最“亮眼”的,莫过于零跑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0.5%大幅提升到了8.4%,对此,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颇有心得。他指出,零跑自研、自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占整车成本的65%以上,且通过产品与零部件的整合,其同一系列零部件的共享率达到了85%。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降本手段,使得零跑在销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之上,迅速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不过,单从营收规模来看,零跑目前还落后于蔚来和小鹏汽车,还需再加把劲。
这两年,已经被理想甩在身后的小鹏和蔚来日子不太好过。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4年总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4.2%;净亏损为57.9亿元,同比收窄约44%;毛利率为14.3%,按年上升12.8个百分点。对比前两年,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小鹏MONA M03功不可没,单车销量4.86万辆的强势表现,使小鹏汽车在2024年得以交出19.01万辆的漂亮答卷。但即便是年度亏损收窄,也无法改变小鹏汽车已经连续第七年亏损的事实,小鹏汽车只有大幅提升毛利率,才有希望迎来盈利。
在蔚来发布的财报中,比起营收和毛利的增长,更让人关注的是进一步扩大的亏损情况。报告显示,蔚来在2024年营收657.3亿元,同比增长18.2%;毛利为64.93亿元,同比增长112.8%;毛利率为9.9%,同比增长4.4个百分点;但全年净亏损达224亿元,同比扩大8.1%。行业专家直言,自2018年上市以来,蔚来累计归母净亏损已经突破1093亿元,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中亏损最为“惨烈”的企业。这固然与蔚来超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新品牌乐道与萤火虫的营销推广、渠道扩张,还是NIO Day等高端用户活动,以及不断加快的换电网络建设,这些高运营成本的支出,都造成了蔚来的盈利水平难以快速提升,可谓任重而道远。
展望将来,汽车行业还将继续朝着新能源、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演进,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分化趋势,具备技术积累、规模效应和资金实力的企业有望持续领跑,而未能突破销量瓶颈或盈利模式不清晰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整合的风险。不过,目前汽车市场的格局未定,在这一轮的长跑竞赛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5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