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高端访谈

付炳锋:汽车业要适应新竞争形势

市场调整:没到平飞阶段,有望突破四千万辆

《中国汽车报》: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28年来首次产销量的下滑,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当前,汽车工业正面临世界经济大变革、产业发展大变革,如何平衡汽车市场的规模增长和质量增长?

付炳锋: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调整期,这与我国经济调整的周期是一致的。

从2000年开始,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前后,更是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国,并一直保持至今。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正式从过去的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上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我认为国内汽车行业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对于国内车企和各界人士来说,还不太习惯存量市场竞争的新格局,这也导致去年市场一出现下滑,业内反响不断。一些车企已经开始主动积极地适应这一竞争新环境,相信经过这一轮调整之后,高质量的产品和企业将脱颖而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会显著提升。

在我看来,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远没有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那种已经处在万米高空平飞的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拥有自己的特点与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此外,综合人均汽车保有量等因素来看,整体产销量迈上4000万辆完全有可能。

自主品牌:三四线市场下滑,高端化初见成效

《中国汽车报》: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都是业内较为关心的话题,但目前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多月下降,原因是什么?

付炳锋:前几年,中国品牌汽车发展速度较快,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诞生了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产品和品牌,这一点有目共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与过去自主品牌往往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的情况不同,中国汽车产品已经轻松突破了10万元的“天花板”,甚至在15万元以上的细分市场也站稳了脚跟,更有些自主品牌勇敢挑战高端市场。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

具体到近段时间以来的市场份额下降,我认为这与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有较大关系。据分析,从不同地区的汽车销量数据来看,去年我国汽车市场下滑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欠发达地区是自主品牌的主阵地,因此市场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随着自主品牌不断加快往上走的步伐,逐渐进入更多中高端市场,我对他们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不会减,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中国汽车报》:在目前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是一大亮点,是自主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绩,符合预期吗?

付炳锋: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和理念早在前几年就已经确定。从最初国家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到多年来补贴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最初的“示范运行”发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从全球范围来看,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超过中国,这也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但实事求是地说,其实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仍比较小,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年产销量还处于百万辆级别、基数较小时,探讨其增速并无太大意义。

《中国汽车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受“双积分”政策的影响,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即将大量进入市场,补贴也将面临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付炳锋:不可否认,由于初期缺乏相关经验,在制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引发了一些行业问题,在不断修正和调整后,补贴政策对车企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从整体来看,行业始终保持增长,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还是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补贴政策退坡并不意味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有所变化。据我了解,相关主管部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非常坚定,不排除会推出其他形式的激励政策,例如放宽路权等。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留给中国品牌的时间不多了,要抓住当下的先发优势,尽快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当然,我们欢迎全世界的企业都来中国发展,共同为中国汽车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造车新势力:资本热度有限,最终只能靠自己

《中国汽车报》:作为汽车行业或者说自主品牌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今年已经有3家造车新势力的销量超过了1万辆,成绩显著。但客观而言,新势力的发展良莠不齐,负面消息屡屡曝出,行业该如何引导新势力的发展?未来将会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

付炳锋:我非常尊敬造车新势力群体,其中一些创业者在原来的领域都是佼佼者,但他们在汽车行业发生大变革时期,看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勇敢跳进汽车行业,这份勇气值得尊敬。

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尤其是几家头部新造车企业,他们的产品质量和造车水平相对较高,我对他们充满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新造车企业的勇气源自大量资本的涌入,要尽快摆脱对资本的较强依赖,尽快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资本市场的浮力是变化的,在产业和企业起步初期,大量的资金涌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但此后会慢慢减少,很难形成持续的资金支持。资本对于一个产业的支持最长不超过7年,平均时间为4~5年,仅是汽车产品一次完整的迭代周期。

汽车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因此,造车新势力在“借力”资本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正视长期发展的问题,即便是已经实现上市,仍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提升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加快实现盈利,因为泡沫逐渐消散后,造车新势力最终都要回归产业,并且只能靠自己。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