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市场分析

如何看中国汽车出口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扩大,推动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呈现出规模增长、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汽车出口规模增长、结构优化
汽车出口量价齐升。我国汽车出口规模长期保持每年100万辆左右。2021年,开始大幅增长,首次突破200万辆,位居全球第三位;2022年,增长至311.1万辆,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491万辆,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同时,汽车出口价格稳步增长,2021年汽车出口单车平均价格11万元,2022年增长至12.7万元,2023年达到13.7万元。
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对欧出口占一半。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2022年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2023年出口120.3万辆、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对发达国家出口超过70%,其中对比利时、英国、西班牙、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合计出口量约占50%。
中国品牌是汽车出口主力。2021年以来,中国品牌汽车出口量占全部汽车出口量的比例均高于80%且逐步提升。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出口超过413万辆,占全部汽车出口量的84%。其中,上汽、奇瑞自主品牌出口量分别为99.4万辆、92.5万辆,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和东风超过20万辆,北汽、江淮、重汽超过10万辆。
中国品牌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销量份额1.25%、首次超过1%,此后持续增长,2023年达2.7%左右。其中,在俄罗斯和缅甸汽车市场份额分别超过40%,在埃及、智利、哈萨克斯坦超过20%,在以色列、沙特、乌拉圭超过10%。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在多个国家位居前列。比如,奇瑞在俄销量排名第2位,长安在缅甸位居第2位,上汽名爵在沙特位居第3位。

汽车出口仍有增长潜力
我国汽车产业有扩大出口的能力。在汽车产业链方面,我国汽车产业链体系门类齐全、规模领先、上下游协同,产业链具有较强韧性,零部件配套成本低,外资、合资汽车企业也利用在华产能扩大出口,2023年外资合资企业汽车出口量为78万辆、同比增长45%。在电动化技术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明显,续航里程等技术性能大幅提升,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取得突破。6家企业进入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位,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我国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应用全球领先,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L2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搭载率超过50%,语音交互、自动泊车等功能在海外深受欢迎,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形象。
我国汽车企业有扩大出口的意愿。近年来,国内各大车企均加大出口和海外市场布局。奇瑞汽车2001年开启海外销售,目前已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2023年出口贡献了奇瑞销量的一半。上汽2021年公布海外出口“2025年规划”,目标实现年出口150万辆汽车。比亚迪2021年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2022年出口超过5万辆,2023年出口超过25万辆,预计2024年出口50万辆。长安汽车2023年发布“海纳百川”计划,目标海外市场销量120万辆。此外,一汽、东风、广汽、长城和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均加快国际化步伐。
我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有增长空间。从全球汽车销量看,全球汽车销量平稳增长,新兴国家成为新增长点。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8700万辆、同比增长10%。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需求逐步恢复,新兴国家或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普遍低于150辆,处于汽车快速普及阶段,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均有较大增长空间。从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20—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94万辆增长至14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6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4%提升至16%。中国、欧盟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市场驱动力逐步增强,美国加大对本土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东南亚和南美地区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大。

汽车出口增长面临的挑战
从自身能力看,我国骨干汽车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出口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我国车企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全球销量方面,2023年仅比亚迪进入全球汽车销量前十位(2023年比亚迪全球销量302万辆、位居全球汽车销量第9位),但销量仅相当于丰田的约1/3,仍有较大差距。销售和售后方面,我国大多数车企目前海外销售体系不完善,与日韩车企相比存在差距。我国车企在海外缺少备件中心,存在配件库存不足、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影响售后服务满意度。品牌塑造方面,近年来中国汽车整体认知度明显提升,但除上汽、奇瑞外,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出口量仍不高,单品牌在一国或地区的市场销量排名较为靠后,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是汽车出口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我国滚装船运力不足,对日韩依赖度高,也导致我国整车出口运价成本高。银行、保险等企业海外业务对汽车海外销售支持能力不足。汽车有关国标与国际认证标准尚未实现互认,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满足不同目的国或地区的标准,增加了企业成本。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
一是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层面,近年来,跨国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2023年宝马、奔驰、大众等汽车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到74.4%、71%、34.7%,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层面,美欧等出台购车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政策,大力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车发展。东南亚各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要求本土化生产。日韩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固态电池研发布局,与我国企业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二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西方打压遏制风险。发达汽车工业强国为了保持自身汽车竞争优势,通过限制资源供应、技术打压和产业链重构等方式遏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限制资源供应方面,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我国入境矿产投资设置壁垒,阻碍我国企业正常的海外投资,限制我国动力电池原材料资源供给。技术打压方面,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对我国智能汽车进行技术遏制与打压,未来在操作系统等领域也有打压风险。产业链重构方面,欧美传统汽车强国加强本土动力电池、芯片等产业布局,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短链化、本土化和区域化,对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冲击。
三是碳足迹等新型贸易壁垒影响我国汽车出口。碳关税和碳足迹规则下,由于我国汽车生产对煤炭、煤电等高碳排放能源依赖度高,叠加长距离海运产生的碳排放,出口汽车的产品成本显著提升,汽车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碳关税方面,2021年7月欧盟提出“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自碳排放管制宽松地区进口的商品征收碳税或出售碳排放许可证;美国计划从2024年开始对未明显降低碳排放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碳关税。碳足迹方面,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于2023年8月正式生效,法规要求计算电池生产周期的碳足迹,未满足相关碳足迹要求的,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法国从2024年1月起实施电动车补贴新规,新规增加了整车生产和运输环节的碳足迹要求,中国产的新能源汽车被排除在补贴白名单之外。

扩大汽车出口的对策建议
营造良好环境,扩大汽车出口规模。要尽快制定汽车出口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与沿线欧洲、中东、东盟等地区签署贸易协定,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积极应对碳足迹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强与欧盟在碳足迹等领域的磋商和对话。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等领域汽车法规标准的修订工作,促进认证标准国际化。
推动汽车产业链协同合作,增强汽车产业竞争力。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可组建汽车海外发展联盟,协同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整车企业海外配件等的供应水平。巩固和增强我国纯电车型的产品价格竞争力、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的技术引领优势。从安全、环保与低碳生产等方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主要发达市场的竞争力。
引导车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车企国际运营能力。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自身战略市场,增设海外子公司,加快培养开拓海外事业的人才队伍,逐步增加外籍员工数量,加强本地化经营力度。企业要针对海外市场的高温、高湿、山地、沙漠等特征以及战略市场消费者偏好,加大技术、人员、研发资金投入,提升出口车型的环境适应性和整车性能,推进本地化车型开发。企业要充分评估国家潜力、竞争优势和风险,慎重选择目标国家市场,防范投资经营风险和政治风险。
强化服务支撑,增强汽车出口保障能力。航运企业要做大滚装船运力规模,大型骨干汽车集团可通过合资等方式发展滚装船队。国家层面应积极加强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沟通协调,提升运输汽车班列的数量和频次,并提高铁路口岸通关及作业效率。银行、保险等金融公司要强化海外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汽车企业海外发展。行业研究机构要建立中国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客观分析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优势和差距,推动车企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综合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的高端车型。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4年3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