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汽车

亚运,点燃新能源汽车“醇净”之火

9月23日,浙江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通过“数实融合”,最后六棒火炬手同所有亚运“数字火炬手”一起,以万众参与、数字互联的全新方式共同点燃亚运圣火,为世人带来一场源自智能与数字浪潮的视觉盛宴。

伴随主火炬点燃,本届亚运会宣告开幕。当然,除了上述数字前沿科技的广泛应用外,这也是史上首届贯彻“碳中和”理念实施的亚运会,并将“绿色”环保理念置于首位:从赛事场馆建设到馆内桌椅制造;从食品保障到 “无废亚运工厂” 打造;再从清洁能源供应到赛事材料生产等均有布局,令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得以规模化应用。就如开幕式主火炬塔,便创新地采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作为燃料,以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

说到绿色零碳甲醇,其与传统燃料如液化天然气相比,能够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燃料费用成本也大幅降低,这也充分体现出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据悉,这些零碳甲醇由吉利控股集团生产制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吉利远程甲醇动力重卡为其提供运输保障。此外,在亚运会用车方面,还出现了多款甲醇能源车型,用途覆盖了央视潮涌号移动演播室用车、火炬传递摄影车等多个使用领域。

而此番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在亚运会集中亮相和应用,也是一次向世人科普和了解甲醇汽车产业的绝佳机遇。这不禁令人联想,绿色甲醇燃料及其相关产业是否能够在当前新能源发展态势中“大放异彩”,推动汽车产业相关领域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飞跃?

“有心人”坚守产业长期探索

作为杭州亚运会首家官方合作伙伴,吉利借此向世人展现其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变革布局,尤其是前瞻性的绿色甲醇能源应用。据悉,从甲醇能源制备、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等方面,吉利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八年的探索,秉持“用绿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信念,致力于提供全链路闭环的碳中和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产业的车企,如今吉利已完成在该领域的全面布局,不仅掌握了甲醇汽车的核心专利技术,还具备了甲醇汽车整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全链条体系能力。吉利已经开发出总计超过20款甲醇乘用车、甲醇商用车系列车型。截至目前,吉利甲醇汽车已规模化运行近3万辆,总运行里程超过150亿公里,且已将其产品成功推广到欧洲市场。无论在技术成熟度还是产品投放规模方面,吉利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远程商用车甲醇产品系

在本次亚运会中,投入运营的甲醇能源车型均来自吉利旗下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同时,后者也是目前在商用车甲醇车端应用方面走在最前沿的车企,是国内唯一推出甲醇重卡、轻卡、小卡、客车的制造商。同时远程新能源商用车还在探索实践甲醇与多种技术形式相结合,进一步实现甲醇在商用车应用方面的降本增效,例如,亚运会火炬传递摄影车远程星智H8M甲醇增程式轻卡,其搭载的远程自研的e-GAPF增程式技术,让这款车型已可实现1100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其另一款旗舰车型远程星瀚H,定位新能源智能豪华重卡。搭载超醇电混动力的远程星瀚H,被选为本届亚运会的“央视潮涌号移动演播室用车”,为央视新闻亚运会报道提供支持,见证亚运荣耀时刻。

远程星智H8M甲醇增程式轻卡-亚运会火炬传递摄影车

远程星瀚重卡-亚运会主火炬燃料甲醇使用保障用车

远程星瀚H-央视潮涌号移动演播室用车

当然,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之所以能够受到杭州亚组委的青睐,也与其甲醇商用车产品在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表现出色密切相关。作为本届亚运会主火炬燃料甲醇使用保障用车,远程星瀚重卡采用醇氢动力系统,以与主火炬燃料同源的零碳甲醇作为燃料,从而显著减少了其全生命周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除了环保方面的优势,经济性也是本次保障用车的显著特点之一。主火炬燃料零碳甲醇由安阳绿色甲醇工厂运送至杭州亚运会主场馆,相对于传统的燃油重卡,运输成本有着显著的降低。

甲醇燃料产业链东风渐起

早在2006年,著名有机化学家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奥拉在他的著作《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中,针对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能源理念:甲醇经济。他认为,未来的燃料将在油气之后变成甲醇。诚然,甲醇作为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特点,是全球公认的理想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使用相对安全便捷,还被称为液态的“氢”,因此也有望成为破解能源安全和双碳难题的“超级燃料”。

破解能源安全和双碳难题的“超级燃料”

事实上,甲醇的生产原料可以从多种资源中获取,这使得甲醇成为目前人类拥有的最为丰富的燃料之一。当前,我国的甲醇主要原料包括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等多种资源,而且还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氢气,通过捕捉二氧化碳,制备出符合“碳中和”标准的绿色甲醇能源。另就产能来源而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和使用国家。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甲醇产能已经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041万吨/年,实际产量约为8022.5万吨。对此,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魏安力表示,中国的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领域已经经历40多年的发展,产业化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不论是技术、产品还是整个产业链,都站在了世界的前沿,总体发展趋势非常健康。另一方面,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衍生出的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对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保障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魏安力认为这一领域是以能源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而在政策端,近年来,随着多项政策出台支持发展甲醇燃料,甲醇燃料车端应用的产业基础也日渐明确。2019年,相关部委提出在山西、贵州等地推广甲醇汽车,并提出加速发展甲醇汽车制造体系。随后,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调整甲醇汽车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中,也对甲醇燃料准入做出了相关规定。2021年,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其中包括了实施绿氢炼化、二氧化碳耦合制甲醇等降碳工程。至今年9月,随着国家标准《M100车用甲醇燃料》正式实施,我国甲醇汽车已经建立了政策许可、行政管理许可、技术标准许可、市场准入许可和运行保障许可等完整的体系通道,产业链的建设也完成了技术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建。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能源转型低碳发展毫无疑问是当下的关注焦点。甲醇技术路线极其实用可行,尤其是绿色甲醇产业的自主可控,大有希望。

今年6月,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参与主办的第五届甲醇汽车展览会期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发展绿色甲醇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既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又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能源企业而言,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是中小能源企业有着无限商机。”因此,他坚定看好绿色甲醇产业和绿色甲醇汽车产业的发展。

绿色生态产业链方案先行落地

如今,甲醇技术路线正在汽车领域由小批量试点运行实现向大规模推广应用跨越。

在企业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以全产业链规划体现整体竞争优势,全面打造醇氢生态与甲醇经济,布局醇氢生态科技,以醇氢动力为核心,研发、制造、销售醇氢能源新一代电动汽车,开发、应用绿色甲醇制备新技术,布局甲醇能源加注保障体系,通过醇、车、货、站、金融等一体化设计,构建多元化绿色甲醇运力生态,助力甲醇商用车快速推广应用。

除了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甲醇商用车,醇氢生态科技还在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创新示范区,根据地方资源情况发展甲醇经济。这一举措有力加速了甲醇产业运营的规模化进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例如,在山西晋中,醇氢生态科技以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为重点,通过推广甲醇重卡,促进培育壮大了甲醇燃料-甲醇汽车特色产业链,助力了晋中千亿级甲醇经济生态建设。自2022年6月以来,晋中生产的远程甲醇重卡已在全国多个省市陆续交付,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公路短倒、危化运输、城建渣土、混凝土运输等使用场景。

此外,醇氢生态科技还充分利用西北地区、海南省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富碳天然气等绿色能源合成甲醇,以保障上述地区的甲醇汽车燃料供应。在河北邯郸,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基地,构建全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在河南安阳,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厂已经投产,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年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在天津,在推进醇氢生态总部项目,包括甲醇汽车研发销售及运营、甲醇贸易和加注、绿色甲醇制备等多个领域的业务,构建起完备的醇氢产业生态。

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甲醇工厂投产

当下,醇氢生态科技正围绕“1.2.3.3”生态战略,以车辆推广为核心,围绕资本与产品市场双轮驱动,绿醇制备、甲醇加注和醇电汽车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能源开发绿色甲醇三步走,意图打造万亿级价值的中国特色绿色生态产业链。

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回应,甲醇燃料和甲醇重卡的优势逐渐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今年以来,醇氢重卡的应用推广进入了快车道,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公路短途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城市建设、混凝土运输等多种场景。

聚焦前瞻性技术研发,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正在着力打造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路线的确立使甲醇重卡不再仅仅是一种运输工具,更成为了可移动的储能单元。通过高效的醇氢动力系统,将绿色甲醇与电能相结合,有望为商用车领域开辟出更高价值的商业化应用路径。随着甲醇商用车的不断迭代,加之醇氢生态科技打造的醇、车、货、站、金融等一体化设计,将打造出一套中国特色能源解决方案,为中国商用车开辟全新发展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