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甜波:2022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预测

  2021年12月14日,“2022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在四川宜宾隆重举行。本届峰会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宜宾市人民政府承办,汽车纵横全媒体协办,并由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会议内容从政策、经济、市场分析、未来预测等多方面为企业制定明年经营战略提供参考和指导。在本次峰会上,比亚迪乘用车产业办公室主任熊甜波发表了题为《2022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预测》的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付炳锋会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汽车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邀请,让我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比亚迪对2022年新能源市场的看法。今天上午也听到很多专家的意见和一些看法,其实绝大多数的意见我们非常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有一些点会跟大家有一点小小的差异,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可能没有办法非常详细地表明我们的很多观点,如果会后大家有兴趣,我们也非常愿意跟大家在新能源领域做更多的交流。
  2021年从整个汽车市场来看,有喜有忧,喜的是所有汽车主机厂很多都出现了需求旺盛、订单飞速增长的情况,以比亚迪为例,我们在2021年整个订单的需求量是超过百万的。同时又有一些忧存在,忧是什么?忧是在于,比如说以我们自己家为例,我们可能对需求的充分预测性不够,导致我们产能准备不足,很多订单没有办法及时交付,同时因为供应的关系,很多主机厂整个的生产节拍有很大的影响,市场终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但是整体上来讲,2021年度车市还是整体回暖的情况。
  针对2021年我们也做了一些细致的分析,有几个发现跟大家做汇报。
  第一,在2021年1-11月整个终端的数据来看,其实在传统市场是基本上小幅同比增长1.1%,而新能源实现了171.2%的同比大幅增长。所以对2021年的总结来看是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今年乘用车市场的整体回暖,这也是我们在连续几年的汽车市场下滑之后看到的非常好的现象,我们预估今年整体能有7.7%的同比增长,我们的数据也都是基于现在终端的数据量,后面的都是以这个数据为准,这是对2021年汽车市场的第一个观察和发现。
  第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月提升,在上一次汽车预测峰会的时候,当时我们预测新能源汽车是150万台,但是事实的结果今年远超我们当时的预期,我们预计今年整体可能达到290万台的终端上险量,可能有人会说比亚迪深耕新能源市场这么多年,你们的预测偏差怎么会这么大?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其实我们在今年一年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反复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作为在这个领域深耕这么久都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到是多少?是因为我们盘点了很多的现象,我们发现因为新能源本身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新生事物的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是稳定的增长,它是指数级的增长,所以在预期远超过整个行业对今年整体的判断。同时我们看到新能源的EV和PHEV今年都实现了同样的高比例增长,EV是175%的同比增长,而PHEV随着比亚迪DMI产品的推出以后,也是出现了156%的增长,新能源渗透率到了11月已经达到了21.3%,基本上每一个月市占率都是新高,而实际上在我们自己来看,像新能源的渗透率发展,可能以月度为单位来看,都是非常延缓的,我们需要往周度看,因为新生的事物在每一周都有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
  第三,新能源的个人市场全面增长,高低两端市场增长领先。在上午的分享中有专家说对新能源市场是比较担忧的,因为主力的中间段并不快,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中低端的新能源渗透也是加速非常明显的。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在A00级市场有非常大的增长,这块有230%的增长速度,高端以比亚迪汉为代表的今年也实现了187%的增长,在此也跟各位汇报一下,其实我们的比亚迪汉,仅汉EV这款单一的车型在上个月已经破万,也是实现了20万以上的首款破万自主品牌的中大型轿车。在A级市场,A级市场在传统领域是容量最大的区间,今年在我们推出DMI技术以后,比亚迪的秦DMI在A级市场整个新能源个人领域也是212%的增长。所以这一块也是让我们对明年更有信心。
  第四,在新能源市场上,个人成为整个购买消费主力。大家可以看到,在2021年1-11月,个人消费占78%,其实今年新能源整体的带动并不是对公领域带来了多大的拉动,更多的还是因为在市场驱动下的个人消费,我们同时看了一下,现在在全国个人占比超过80%的城市已经有226个,这些市场都是在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同比增幅超过200%的非政策性的城市也有267个。
  第五,新能源进入了快速的普及期,加速向中小城市渗透。以往在大家的印象中觉得新能源还是主要集中在一线、头部的大型城市,但是在今年我们看到,其实在二线、三线、五线、六线新能源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我们盘点了342个城市的渗透率情况,发现在2021年11月份超过10%的城市已经有220个,是所有城市的64%,比去年增加了171个,我为什么强调10%?我在后面会有对应的阐述。今年在整体11月的时候,渗透率过40%的城市已经有7个,跟去年比是增加了6个,而在30%-40%的区间有14个,增加了11个,这意味着在街上每3台车,甚至每2台车就能看到1台新能源车。在20-30%区间有56个城市,这一块增长非常明显,同时有107个城市进到了10%-20%的区间。
  以上是我们对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判断。用一句话总结2021年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迈入爆发的元年。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第二个篇章,新能源爆发的增长解码,到底是什么拉动了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我想任何一个行业和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的趋势和大的背景。
  首先我们认为第一个一定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也明确力争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2021年10月26号国务院也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都有一些非常详细的安排,所以我们觉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可以看一下全球的情况,现在从全球来看,我们也整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目前在23个国家和地区,其实都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一些进展的时间表,这样的话是一个整体的全球大环境,新能源的整体态势是非常明显的,习总书记在7.30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发展以后,各个省市纷纷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我们看到有19个省市出台了相关的规划,这样也拉动各个省市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刚刚讲的是政府层面,我们也看到一些车企的层面,在今年我们盘点了一下有24家车企都发布了电动化战略,都对自己的电动化目标做了一些公布,所以整体上来讲,我们认为在大的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第二个增长的解码是什么?我们认为是高密度的技术创新引领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我们自己比亚迪为例,e平台3.0的推出,纯电的平台可以给终端消费提供高安全、高性能的纯电动车,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当我们推出来以后,也有一些指标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风向标,比如说热泵等等,这些都是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认可、对技术的认可。第二点就是混动系统,在今年比亚迪也是发布了重磅的DMI技术,DMI技术是可油可电,立足于解决家庭第一部车的用车需求。从DMI技术快,省,静,顺,绿的五大特征,非常精准地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定义,我们在这个技术推出之后,搭载的车型截止到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超过20万台,而我们工厂端也在加班加点,争取早日把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明年比亚迪在这一块依然有非常多的非常好的产品布局。这是第二个技术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电池的技术,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把电池自燃从新能源的字典里删除,我们做消费调研的时候发现,其实对于新能源产品的不了解以及对安全的担忧也是客户重要的顾虑点,比亚迪用这种技术解决了消费者对消费痛点的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认为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的第二个很关键性的因素。
  第三点新能源的爆发我们认为是离不开产品的,在2021年1-11月,新能源的新车有117款上市,这些新车带来了什么?这些新车带来了62万台的增量,所以其实这些新车的效应是整个新能源市场增长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企业都有很多新能源的产品布局,所以我们认为第三点依然也会对明年整个新能源市场的保障都会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
  第四点,新兴的消费主力群体对新能源的认可度更高,因为我们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得比较早,所以我们保有的客户基础量也非常大,我们在做了大量的客户分析和挖掘之后,其实我们会发现,80后和90后年轻人,就是主力的新兴消费群体,他们对新能源的认可度会更高一些,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在中国车市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女性的力量,女性意味着什么?女性意味着可以做高议价,因为女性的购买力真的很强大,女性可以做好口碑的再传播。我们发现其实在女性群体中,对新能源整体的接受比例也会远高于传统车,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群体都对新能源2021年的增长带来了非常正向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2021年新能源的市场,2021年新能源我们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超预期增长。
  以上两部分是我们对于2021年整个汽车和新能源市场的看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我们怎么看待2022年的新能源市场。一句话总结,我们对2022年新能源市场的预期是局部变量,前景可期。
  有几个详细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我们认为新能源市场增长出现新的拐点,跟新能源汽车市场更相近、更相似。15%的市场渗透率是任何一个产业、一个市场非常关键的临界点。从全球市场回看,我们看到挪威、法国、英国、瑞典等等新能源发展渗透比例来看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认为新能源的产业增长完全符合S型的增长曲线,10-15%都会是非常快速的上升拐点。刚才的观点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把全国342个城市新能源发展的过程都做了一些盘点,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城市从0到5%的时候时间真的非常长,基本上大概都是84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从5%到10%平均是在5.8个月。一旦到达10%之后,从10%进到15%、15%进到20%,我们看到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我们坚信在10%到1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但凡突破10%以后,加速的渗透速度都会非常快。
  第二,我们认为是新的认知。自主新能源崛起应该是正当时候,我们为什么这样讲,在2021年1-11月,其实自主品牌表现真的是非常优秀,我们看到整体自主品牌的份额已经从去年的36%涨到42%,在个别月份触碰50%这样一个临界节点。这一块是自主品牌非常好的机会,我们也认为自主品牌接下来在中国市场一定还会有更好的表现,而在增换购的领域,我们发现80后和90后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也非常高,为什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呢?因为在整个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储备、供应链的布局等,比合资市场走得更快、更稳,所以在整体布局上能看到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产品的布局非常丰富,无论是PHEV还是EV,在国货新潮之下,自主品牌一定会拉动整个新能源进一步的崛起。
  第三,新的增长,新能源正持续扩展,多元化产品聚焦,各细分领域能满足更多元的需求。这一点主要有几个小点:
  1.混合动力的强势崛起。在上午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有专家说对PHEV市场的渗透比例做到8%左右,但是在现在PHEV的渗透比例已经是百分之四点几,接近5%。比亚迪推出DMI技术以后,各个品牌的车企都陆续推出自己的PHEV平台,包括有部分的合资也推出了自己的混动型产品,我们相信,整个混动领域在接下来都会有很好的表现,因为PHEV可以非常好地解决中国家庭第一部车的需求问题。
  2.聚焦细分市场。今年做得比较优秀的像长城的欧拉,聚焦女性的细分市场,比亚迪的海豚也是在女性市场中比例比较高。以我们自己推出的海豚为例,每个月的订单在持续性增长,这个月的订单预计突破2万台。产品的布局、营销的不断完善而带来的一部分新增型市场。
  3.很多合资的企业也都纷纷加入新能源的阵营队伍,都会给2022年带来很好的增长预期。
  第四,新的服务。光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没有好的给消费者服务的理念,市场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客户在营销端其实线上和线下各个主机厂都在做非常好的布局和调整,主机厂的数字化、私域的运营,包括线上的下单,做可跟踪、可追溯的交付,都给客户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新能源产品,目前来看还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领域,我们认为这一块也更容易实现,也能更好地带给客户不错的体验。同时在线下我们也看到各个主机厂推出了用户店直营中心、商超店等等,原来客户需要到车厂寻找自己的车,从“人找车”到现在的“车找人”,我们最近也在做客户群体的调研,其实比亚迪自身也在商超方面做了很多的战略布局,我们也发现,客户的消费趋势在变化。大量的客户也会反馈,当商超店这种渠道网点布局下去以后,当客户非常容易见到自己所需产品的时候,他对这个产品的认知和认识会进一步增强,也会更愿意来做这样的尝试,同时,整体上来讲,通过这种渠道,他们也会认为跟厂家之间的联通渠道会更强,这一块都是新能源把车送到客户端,让客户真正对这个产品有认知的这样一个很好的形式和模式。
  综合以上,我们对2022年新能源市场用一句话,叫顺大势、成大事。新能源500-520万辆这是我们比亚迪对明年市场的预判,可能高于今天上午所有专家的预期,我们看到台下很多嘉宾面露笑容。在乐观的预期下是不是没有变量呢?市场端还是有两个局部的变量存在的。
  第一个是相关的政策不稳定、不延续,包括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不是有截止期,这都有波动性,我们认为在产业发展期还是要有稳定的、延续性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政策的波动短期都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波动性影响。
  第二点,新能源配套供应链体系,也有专家提到,新能源产品包括对芯片、IGBT等产品方面的需求都要远大于燃油车,但是新能源的配套供应链体系可能目前来讲还是不完善、不确定,我们自己也会对明年的新能源做评估,我们认为这一块还会有不确定的因素。
  以上,就是我们比亚迪跟大家做的分享。最后,尽管有这样的变量存在,但是我们依然相信中国是未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动车市场,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我们也会用持续的技术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也会用不断提升的销售服务质量来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做好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