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智能底盘技术变革挑战与行业协同发展探讨


  2021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在重庆举办,长安汽车、地平线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全力支持本次大会。本届供应链大会主题为“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共同探讨产业政策,交流分享技术,研判产业趋势,展示创新成果,旨在促进产业国内国际互动,凝聚产业链条上下齐心,共谋产业协同发展之路。其中,在10月16日上午的主题论坛“线控底盘与传统零部件新发展”上,举办了高端对话交流。以下内容为现场讨论实录:

  主持人: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底盘高级总监 张杰
  对话嘉宾:
  蜂巢智能转向系统(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朝久
  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智能制动事业部总经理 隋巧梅
  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陶喆
  江苏奕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劲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兆勇
  湖北恒隆汽车系统集团有限公司智能转向市场总监 才振召
  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徐国栋
  主持人(张杰):刚才各位从整个智能底盘系统包括制动、转向产品、关键部件电磁阀等做了精彩的演讲,现进入圆桌讨论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每位嘉宾主要回答一个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吧。
  在座的都是自主的底盘供应商,首先想请大家分享对于公司发展前景的展望。今年2021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请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各自公司三到五年的发展目标。
  王朝久:我简单介绍一下蜂巢的现状,我们公司是长城汽车全资子公司,在几年前,长城汽车用的EPS都是外国公司产品,从转向可靠性、品牌知名度角度来讲固然很好,由于价格因素、新技术导入、以及开发周期,外国公司应对困难,因此长城汽车策划自主开发EPS,国内也有不少自主转向公司,但很难达到长城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6年长城汽车决定自己开发转向。蜂巢于2018年注册公司,2019年量产,到今年我们预计产销30万台左右,明年要达到100万台。我刚才说过,尽量用国产的吧,现在我们产品技术水平和品质保障的能力,已经不亚于几家大的公司,所以长城才敢用,长城高端品牌的车型都采用蜂巢的转向,反而一些其他的车型会用蜂巢以外产品。今年的芯片危机也给汽车行业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蜂巢转向这边还好,没有受到影响。新技术的导入我们这边还是比较快的,客户牵着你走。刚刚我在介绍的时候提到,我们L2+、L3部分冗余和全冗余现在进展顺利,L2+已经量产,L3即将量产,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也在加速开发。希望接下来和大家一起努力,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崛起,我们能够做出一点实际成绩,展示给大家看。
  隋巧梅:我这边是联创汽车电子,联创汽车电子是上汽集团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说到智能底盘、智能转向这块的发展,我们和王总说的情况差不多,也是走了一条漫长艰辛的自主创新之路,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投身于转向的研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新”这样一个逐步稳定上升的过程。到现在我们拥有转向方面核心的自主技术能力,这里包括了软件,硬件,结构,电机,标定等方面的能力。现在联创EPS已经达到每年100多万的产量。制动方面虽然我们起步晚一些,但由于有转向方面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将ABS,ESC,EBS设计出来并实现了量产,今年ABS,ESC量产数量已经做到了50万以上,明年我们的计划是要超过100万,如果不缺芯,这个指标还是很容易实现的。这几年中美贸易战影响比较严重,为了保供,我们也发挥了国产供应商机动灵活,响应及时的优势,面临缺芯的影响,我们多条路并走,多套方案同步,最大程度去满足我们客户的要求,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掌握着核心自主能力,我们有信心,有勇气,也有能力去完成这些挑战。
  对于未来智能底盘的发展,联创也做了相关的高端产品的布局,在制动方面,联创计划开发One box我们叫IEB。我们要掌握包括电磁阀的设计,线圈的设计,ECU的设计,控制算法等核心开发能力。在智能转向方面,我们的线控转向已经完成了实车的装车,通过冗余的架构设计,在安全性方面,操纵的感受性方面,结构小型化方面等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也会加强和国内伙伴的全方面合作,努力为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把我们中国自主零部件做大做强。
  主持人(张杰):两位的目标都很清晰,近期先实现自主产品100万量级的销量突破。
  陶喆:大家好,我代表拿森讲一下我们未来的规划。其实从2016年算起,拿森成立应该说已有5个年头,我们最近一直在做总结,在做反思,2016年年初带领团队创立这个公司的历程。我是技术人员出身,当时有一个想法,我在外资企业待过,在国企也待过,刚才也有嘉宾在讲,这个东西我们搞了这么多年,之前是没有搞出什么名头来,有点没有自信,我觉得这个是要看多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在那个年代,可能我们的人才并没有被培养起来,另外燃油车时代对于供应商的包容性可能会更低,在那个时候也没有芯片断供,也没有国家号召自主可控。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大趋势就是所有的核心零部件中国人都可以做出来,只要给到我们一些机会,中国人到了现阶段,人才积累到这个程度,不比外资企业的人才差,尤其是我们这些人也都是从这些企业出来了。底盘很难,制动也很难,但是不是不能被挑战的,我带着团队走了五年,我们什么也靠不上,作为没钱、没人、没资源、没背景的民营企业,压力非常大,但是我们都觉得我们在做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一个企业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梦想,我们拿森的梦想就是若干年以后在制动领域有一号人物叫陶喆,有一号公司叫“拿森”。
  拿森是靠自己拼搏起来的,能不能打破外资垄断,比如说把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现在的70%-80%缩小到40%以内,比如说一些高端车,主机厂需要一些零部件品牌的支撑,他可以有ABCD不同的选择,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一点这个市场非常的大,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吃得下的,所以我们更多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比如说我们在座的企业有一家做大做强了,其实对主机厂都是一个振奋的消息,让他们相信在这个赛道安全件自主企业能做。主机厂对于我们的信任度,最近五年一直在提升,我觉得不相信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些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主机厂慢慢的相信我们,所以应该说拿森发展的这五年一直秉承着我们要给行业做点事、要证明中国人也是可以做好安全件的,只要给我们一些机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的。这个是我们整体的发展理念。
  另外从产品来讲,刚才演讲也介绍了我们拿森有制动、有转向的产品,我们仍然还是会以制动为主,转向不是我们主要的业务领域,第一,我们这个团队以前是做转向出身的。第二,我们认为未来的转向制动、悬挂包括底盘和动力总成要做大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站在这个角度做转向,不是为了转向本身,是为了未来的融合,这是我们对未来布局的一些思考。另外从量上看,从客户角度来说,北汽、比亚迪、长安、长城等,我们一直有不同的客户,但是有一点因为我们是做制动的,我们还是怀有一颗敬畏的心,汽车领域制动不能失效,所以我们做这个企业一直如履薄冰,希望拿森是一道曙光,用我们的行动证明,自主的企业还是有希望和外资企业较劲的。
  主持人(张杰):陶总讲拿森的创业经历充满了情怀,对自主的底盘安全件非常有信心;我同样也对国产底盘件的发展具有信心,谢谢陶总。
  潘劲:从目前情况看奕隆科技给线控底盘系统客户提供的支持和服务还不错,今年我们产销有1000多万只的电磁阀,明年新设备到位后有2500万只的电磁阀产能。感觉国内零部件这一块和外资品牌的差距有点大,可能是国内企业起步晚力量弱,产品零件都想自己做,力量就更分散了,造成产品链中的单独一个个零件和外资品牌都有差距。如果我们每个企业专注做好某一个零部件,系统总成的团队就好做产品了。希望跟奕隆科技一样专注做小零件的企业多一点,支持系统总成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希望系统总成企业给我们零件供应商多一些机会,上下游企业达成产品链合作,我们与和外资品牌的竞争和追赶会更顺一些。谢谢。
  主持人(张杰):潘总瞄准智能底盘的关键卡点,对于电磁阀产品实现了一些突破;我们底盘行业的集成线控制动系统能否可靠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主电磁阀产品成功与否,感谢潘总。
  刘兆勇:刚才听了大家的见解我也深有感触,我在两家上市公司也干了很多年,一直以来也是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也是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和产业化ABS、EPB等电子制动系统的,比如说我当年开始研发ABS的时候,一套商用车ABS外企卖1.6万元,最早开发EPB的时候,一套EPB开发费用一款车就是6千万,单价五千。后来我们都自主研发出来了,并且大规模量产,产品性能不比国外差。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的自主品牌的份额,也是越来越大的。在这里我是比较早的出来创业的,当年因为也是想着,第一,看到了整个的线控底盘市场非常大,第二个确实这个需求也比较大,第三,国内的技术能力,包括供应链、性能、可靠性等也越来越能达到我们客户的一些需求。所以当年我也是卖掉了股份,一个人就出来创业了,选择了当年没人敢碰的电子制动领域自主创业。现在风风雨雨的走了6年多的时间,刚才陶总说的也是深有感触,因为制动系统确实是整个汽车领域,对安全要求最高的,这里面确实需要我们做大量的验证。我做技术的对这个是非常敬畏的,整个的验证周期验证过程也非常长。在这些过程当中,也非常感谢,第一个我们供应链,第二个我们的客户,逐步对我们认可了,我们的产品也逐步上了规模,格陆博专注于做线控制动,整合转向悬架做底盘域。我创业之前对ABS、ESC、EPB等做了整个的软硬件开发,有这个基础,现在看确实底盘域的整合越来越快。对我们来讲,格陆博的优势是EPB做得比较好、ESC有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经验,one-box也逐步得到认可。现在看我们拿到的订单明年可能有80万套左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前几年确实是还是比较难的,还好熬过来了。现在也是得益于我们整个的国家战略,包括我们现在这个产业链,包括整车厂对我们的认可,包括我们团队这些年的坚持,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抓住一个点把他攻克,逐步抢占市场。今天在这里这个平台非常好,以后大家也多交流,我们既是同行也是一个战壕里的,也是可以互相合作的。大家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把他发挥出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张杰):我认同刘总提到的加强行业合作的观点,我们自主供应商目前更多的是合作,还没有到充分竞争这一步,现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希望格陆博有更多产品能够冲出来,谢谢刘总。
  才振召:我们恒隆集团1993年成立,得益于我们国内汽车工业的进步,主要是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使我们从1993年成立一直到现在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我们公司在转向产品电气化转型过程中发现遇到技术和市场瓶颈,于是就通过收集国内外转向行业上下游拥有独特技术的相关公司,我们找到了瑞典森迪恩特这家公司。他们在2009年就成立了,拥有独特的转向和车辆运动控制技术,我们知道很多国际大公司看不上小公司的创新技术或者不愿意降级身份来与小公司合作,实际上他们的技术是很有创新性的。当时我们恒隆公司作为国内的龙头企业,我们未来的布局就是整合国内外资源并谋求全球化市场,所以管理层果断决定收购瑞典森迪恩特。我们恒隆目前出口额占年销售额的25%左右,所以除了在国内市场包括保持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同时怎么样保持走向世界在国外与各全球企业竞争,从而把我们自己的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再上升一个台阶,真正走向世界,这是未来3到5年我们的目标,我们恒隆未来要依托我们国内的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争取出口额占销售额比重逐步提到40%。怎么做到这一点,利用我们的速度优势。比如国内“四化”的技术发展路线,比国外要快,因为国外开发一个车型,一年规划,三年预研、五年投产;我们可以做到半年规划、一年预研加投产,这是我们的速度优势。所以我们集团坚信,用我们的勤劳和速度来与国外大公司比拼,一定能够在智能转向领域取得成功。因为我们专做转向和转向控制领域并已经形成了行业内知名的恒隆品牌并在与国内外众多商用车乘用车配套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国际声誉。所以我们集团未来的技术目标就是要通过我们的转向和车辆运动控制技术,补齐咱们转向行业短板。我举个短板的例子,转向性能主观评价,我们跟国际大公司的得分一比较确实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很多控制技术不是我们在实验室靠编程就能出来的,而是要靠大量的测试数据优化一些算法。总之,我们还是要立足自我,同时整合优势资源,瞄准时机,加速推进,我们恒隆集团很有信息完成技术和市场的5年规划目标。谢谢。
  主持人(张杰):才总提出了很好的思路,立足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利用全球的开发资源,是一条解决产品关键问题、提升整体性能的快捷路径,从而使自主零部件产品走向世界,谢谢才总。
  徐国栋:同驭的创业思路和几位产业界的前辈差异比较大。我们团队脱胎于同济大学,在过去的这五年里,其实是花了相当多的精力进行和我们接口的各种传统零部件的协同工作,以及向各位产业界的前辈学习怎样把设计的零部件做成量产的产品。经过这些努力,我们已经把包括线控制动EHB的产品做到在国内可以说不错的地位。未来的五年,我们还将继续发挥我们从同济大学脱胎出来的产学研的优势,我们会集成来自于同济大学,来自于科研学术领域的创新型技术,用民族智慧,进一步拓宽我们已经掌握的线控底盘的技术,然后去做相应方面的市场拓展,完善同驭整个线控底盘方面的布局。
  主持人(张杰):谢谢国栋总,同驭充分利用产学研的优势资源,来推动比较专业细分的线控电子助力器产品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和突破,也是很好的案例。
  大家针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做了分享,有几位提到了智能底盘尤其是域控制器的发展的趋势。大家怎么看待底盘域控制系统的前景,如何定义这个产品,未来形态将会怎么样?主机厂也在这方面做开发,他们自己倾向于规划底盘域、融合域等架构,并主导应用软件开发,对供应商也提出了白盒化交付软件的要求,这样会对当前商业模式带来什么变化?我想邀请资深的制动领域专家隋巧梅总作一些分享。
  隋巧梅:在底盘域控这块,我觉得将来会向集成化、模块化、线控化方向发展。集成化刚才我在前面也讲过,比如说我们供应商可能将来提供硬件,做底层驱动,然后把控制权上交给主机厂,跟主机厂一起做更多的联合开发。在这方面因为主机厂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举个例子,对于制动距离,我们以前强调ABS的制动距离比如说百公里制动距离为40米,对主机厂,他们可以把制动控制,能量回收,轮边电机控制等等其他的一些控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制动距离缩小很多甚至可以到30米,这就是主机厂能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和能发挥出来的优势。而我们零部件供应商也能把我们的优势项,也就是提供的硬件,底层软件,底层驱动和一些专有的算法和控制,比如电机控制算法,轮速控制算法,再比如把ESC或者是线控制动的pressure command开放给主机厂,主机厂就可以直接实现对四个车轮的直接压力控制,其实这里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处理,甚至都不需要,就是用它自己的开放接口,自己控制,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同样的对于转向的控制,对于悬架阻尼刚度的控制,主机厂利用他们的优势,能够把这些整合。总之,我认为开放与合作是未来的趋势,底盘域控的发展需要跟OEM紧密合作,共同做架构定义和开发,域控制器的技术路线也将百家争鸣。
  还有一个刚才讲的白盒子的软件,现在有很多的客户提出对于车辆动态控制甚至一些核心的控制的算法,比如电磁阀的过热保护等等,电机的扭矩矢量控制,这些主机厂虽然不擅长,但是主机厂会要求供应商在做SOR包的时候开放这些接口,他们做整合。其实主机厂很难掌握这些核心控制,白盒子的软件需求还是由很多客户提出的。所以我觉得这块,因为我们掌握了自主核心研发,自主的核心技术,我们反而可以跟主机厂一起做更多的开发,自主的创新,甚至为客户定制他们所需要的功能,最终实现用户所希望达到的这些应用场景和功能。就像第一性原理,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开发,透过现象看到最终的本质,其实都是为了终端的用户,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市场需要的,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功能和产品。
  主持人(张杰):虽然现在底盘域等域控架构技术出现以后,主机厂和供应商在技术领域的边界有些变得模糊,但是合作也会更密切,各自利用专业优势,充分融合,把能够做强的模块集成在一起,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切实的各种需求。
  接下来想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的底盘电控产品还是外资把控,刚才陶总分享得很好,智能化新机遇条件下我们自主品牌还是有机会能够突围的。请陶总再分享一下,结合拿森的发展,自主的供应商如何实现创新和超越,如何做到差异化发展,如何体现性能和成本的竞争力。
  陶喆: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还是挺复杂的。成本咱做底盘的都知道,与量一定是强相关的,量没有的时候可以谈成本,但是很难落地,首先咱们这个产品毕竟里面还有好多铁的东西。就算没有铁的东西,一堆电路,还是量的问题,所以先不谈成本,因为成本直接就是量,我谈的就是怎么把一项业务做起来。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企业不能直接抄,我为什么这么理解?因为我在外资企业待过,熟悉外资企业的产品定义。它在美国、德国做的,它的思考就是我主流的OEM是什么,他们主流的OEM是大众、奔驰、宝马等等。这就会导致整车的产品定义差不多,进而影响一级供应商的产品定义,因为一级供应商服务于整车架构,所以在燃油车时代你会发现我们所谓的一级供应商大量做对标,包括机械产品的属性也是一样。对标其他人这条路也许当时能走通,但是现阶段我认为是走不通的,因为中国的主机厂正在考虑去超越合资品牌,如果说咱们这些人日常跟主机厂高层交流,你会发现大多自主品牌主机厂现在他们的视野不会跟随大众通用,包括韩系、日系,他们更多的是想怎么把主流市场抢过来,进而就会思考自己的车型跟外资、合资甚至特斯拉这样的车型有什么不同的定义,有什么差异化的东西。他们的思考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一级供应商怎么思考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一级供应商还在说我是对标外资的,我做的产品跟它一模一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无法让主机厂的车型产生超越合资及外资品牌车型的竞争力。所以当主机厂在定义的车型要和合资品牌PK,就会想我的一级供应商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那个时候就会得出一个答案,主机厂不希望它的一级供应商只有跟随的能力,至少需要能和主机厂的研发人员一起去思考车型差异化在什么地方。所以第一个是要想清楚这个问题,第二个要想清楚要储备什么团队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一个是基础的东西大家做好,更重要是从产品定义端去思考,怎么让主机厂得到超值的收益,这是我们成立五年来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当然说到这个过程,既然做了差异化产品的定义,势必会带来差异化的风险,你跟人家做得不一样,势必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隐患,这个就要求团队能力要比较高。但是我觉得如果说我们一直不去思考差异化,只是一味地跟随外资做成什么样我们就做成什么样,一直跟着屁股抄。比如ESP,外资已经做到第十代了,如果我们一直抄,得抄到什么时候呢,ONEBOX也是一样,ESP这个产品还是比较成熟,就拿ONEBOX为例,外资几个大厂都刚出来,它的产品力不一定是最优的,我认为自主品牌要思考,什么是最优,能不能把最优做出来,敢不敢把一个不一样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是一种思考方式,你也可以说我们先做一个一样的切入市场,但是你仍然要思考这个问题,你思考了这个未来才能证明你在市场上是有创造能力的,才能满足主机厂未来的需求,主机厂希望一级供应商跟它联合行动,这是我们的一点思考。
  主持人(张杰):陶总谈到的产品差异化发展思路,我感同身受,我们股东方对我们也是这样要求,不只是对标和跟随,一定要寻找差异点和超越之处,一定要结合主机厂和客户的需求去寻找挖掘出创新点,谢谢陶总的分享。
  接下来问刘总一个问题,针对底盘领域产品,我看了格陆博的介绍,贵司的产品做的很全面,种类有挺多,有些已经实现量产,有些在研发之中。您觉得底盘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国内现在存在哪些技术难题,哪些问题可能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开发,哪些问题是阻碍了产品的批量应用,国内存在那些亟待攻克和掌控的要点,有请。
  刘兆勇:我觉得是这样的,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等技术难题需要时间验证,客户的认可需要过程,这些客观因素阻碍了批量应用。对我们来讲,公司的发展肯定是有一个目标,比如做成整个底盘域。那么这个过程中,肯定要选其中某一个作为突破点。我觉得国内的自主品牌的线控底盘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肯定是第一个发挥自己最优势的部分,但是不能困于这一点不去尝试新技术。格陆博的产品规划为什么有乘用车也有商用车,其实跟我们团队经历有关,我在商用车领域干了十几年,所以我们有商用车EBS产品,这块也是我们的一个发力点。比如说我们看底盘域,底盘域控制器实际上国外也还没有量产,这也是一个概念性问题,大家都在探讨,但是我们不是说等它真的大规模量产了再想它,现在肯定我也是从1.0开始做,比如说博世的ESP现在到十代了,博世也是从第一代开始的。我们的这些产品是不是也是从1.0版本一直往后做,这是我一直的一个想法。当然自主品牌尤其是我们底盘系统,因为它安全等级确实非常高,同时做很多产品,肯定是力有不及。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是专注于我们某一项,然后以这项带动整个的,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个底盘线控系统的产业化。
  主持人(张杰):谢谢刘总的分享,硬件的可靠性、软件的安全性需要充分验证,客户的认可和提供机会也需要过程,这成为发展的一些障碍;但我们行业内可以开展更多的合作去攻克和解决,都贡献自己擅长的”点”,联合起来形成”面”的突破。
  在座嘉宾所在的公司性质不太一样,有的是具有国企的背景,有的是自主创业。我想问一下王总,对于蜂巢转向,母公司长城汽车给蜂巢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有利的资源或条件?比如市场,或者说也要自己开拓市场,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做一些解读。
  王朝久:我一直认为转向和制动,不是什么人都能搞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主机厂对他要求非常高,技术含量也高。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主流客户的搭载还是外资产品为主,原因是转向和制动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需要客户的大力支持。刚才也说了,蜂巢转向能做得起来,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他的需求是有的,第二,一般认为转向和制动技术很难,但长城汽车魏董事长却说:只要有整车平台支持,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什么都能做出来。回想蜂巢转向能做出来,确实也是靠着长城、市场给我支持,你只要把东西做好。第三,资金需求量也很大,研发的投入,人才的使用,高精尖的实验设备,生产模式,这都是需要钱的,没有足够的资金确实很难。蜂巢转向的市场和资金是不发愁的,未来的发展,明年的100万也好,或者是到2025年的400万也好,如果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该投就投。我觉得像拿森,格陆博,确实很值得佩服,真的值得佩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创业,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也希望我们互相之间能够协助,把咱们自主品牌的转向和制动能够做好,少用外国产品,多用我们自己的产品。转向这块我认为差不多了,制动板块加油。谢谢。
  主持人(张杰):王总公司这样的发展模式还是很便利的,长城给予蜂巢很大的研发投入以及市场应用的机会,可以看出依托于主机厂,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快的带动产品开发和应用。
  我也稍微提一下,我们中汽创智的定位是Tire0.5供应商,可以在行业内起到桥梁和平台的作用,如果国内供应商的产品面临自主品牌的主机厂不敢用的问题,你只要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信心,也可以跟我们合作,我们争取把贵司产品带进主机厂搭载应用。
  在座的企业里,江苏亦隆是属于Tire2企业,您对于行业内这些Tire1供应商有什么期望或需求,或者在如何开展合作方面谈谈想法。
  潘劲:实际上前面都已经谈到过,相对于我们Tier 2企业来讲,就更加没有一个大的依靠,刚才陶总讲的,真的在市场上面需要客户给更多的机会,如何争取更多的机会可能就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我们自身具备这个给客户提供价值的能力,我不能拿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产品,甚至是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来到市场,那就是坑客户了。另外一个方面确实也需要客户给我们机会,前面我们讲了,国内我们自己的零部件,不管是跟博世还是大陆这种品牌来比,不管是哪一方面拿出来对比,规模和实力相对都很弱的,所以我们不管是转向也好,制动也好,如果单独去跟国际巨头PK,我估计难度竞争压力都很大。所以我们希望抱团,我们和我们Tier 1梯队把细分的产品分出来,大家把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都发挥出来,这样通过一些分工合作,我们实现在一个两个产品上面,跟国际领先企业达到接近甚至超越的水平,这样我们一个一个组建起来之后,就能实现共赢。当然,自己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希望客户多给我们机会,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扶持几家合适的供应商做基础。谢谢。
  主持人(张杰):谢谢潘总的倡议,我们国内供应商真需要充分的抱团,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产业链协同,以尽快实现产品的突破和超越,逐渐带动行业整体的提升。
  我想问下才总,恒隆在利用全球资源方面做的很好,针对于我们国内行业之间的协同,比如说联合技术攻关,共同制定标准方面,有没有一些建议或想法?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才振召:提到关键技术,我们国内从转向行业的合作和分享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转向电机。我们的一些电机供应商,给很多厂都在供货,我们出了问题并解决了其实也避免了其他应用此电机的公司出现同样的问题从而支持了国内行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升级。就是刚才提到控制是一样的,包括我们在用一些控制器,我们恒隆也用我们竞争对手的,我们竞争对手也买我们的转向零部件产品。所以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先把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我们占住,这是国内自主零部件公司提升关键技术的市场基础。就如潘总说的,我们单独一家公司没有办法和博世,大陆等全球零部件前十的公司去竞争。所以包括我们恒隆集团认为汽车行业的中高端核心技术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各领域核心企业抱团攻关是很有必要和必须的;这样发挥各自优势为我们赢得时间;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要从顶层政策法规一直到技术标准,政策驱动我们来抱团创新,抱团攻关。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内的电动车这块,为什么领先?就是政策法规驱动大家一块来做,因为单独去做一个是投入大,再一个时间成本也长,我们相互借鉴,靠着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平台;同时各个供应商也要本着合作开放思路去考虑未来发展,因为没有一个公司在其触及到的领域都是最优秀的,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的长处。谢谢!
  主持人(张杰):我也希望恒隆能够与国内行业在关键技术攻关、还有高端客户应用方面加强合作,以推进自主产业的发展。刚才有嘉宾提到中汽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想请国栋总讲一下,我们自主的国内供应商对于中汽协有哪些诉求和建议?
  徐国栋:这一块我想从我们的痛点出发来谈谈。我们同驭在过去的五年服务了相当多的客户,我们记录在册的客户数量就有70多家。这70多家客户很大的特质就是他们的方案,几乎都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我们给每一个客户都几乎要从零开始做接口工作。我相信我们的很多友商在做开发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投入很多人力去做一些小修小改,这些小修小改虽然说它的复杂度没有那么高,但是由于我们安全性要求高,我们仍需要走各种各样的测试,法规的认证等,我们必须投入很多资源在这里,但实际上,这些各不相同的开发工作的效果其实大部分都只是实现了相同的功能。所以希望能够通过中汽协这样的平台,帮助我们对于这种常用的典型的这些功能共同制定一些接口开发标准。这一点我就非常佩服拿森陶总的想法,我们参与到一些基础软件相关的接口工作中去,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们的资源更好集中起来,去更多为这个行业做更正确的事情。
  主持人(张杰):看来还是很有必要通过中汽协的平台,把国内供应商以及产业链联合起来,利用优质资源来共同开发,制定自主的标准体系。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圆桌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精彩又专业的分享。
  本次论坛的交流以及圆桌讨论气氛热烈,大家形成了一些共识及建议,我这里也有一些感悟,大致对于本次论坛做个总结,有如下的五点内容:
  第一,智能化线控底盘有望迎来爆发期,欣喜看到我们自主供应商的发展和突破,但是市场留给大家的时间窗口很紧张,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第二,域控技术的兴起使得技术边界开始变模糊,但边界往往是打出来的,谁的专业能力强,谁就能在域控方面占领更大的份额或者阵地,但同时竞争中也存在很多合作机会,这不仅适用于域控技术趋势之下的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自主供应商和外资的市场争夺。
  第三,国内智能线控底盘领域尚存在一些需要去攻克的难题,比如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对于电机、芯片、电磁阀、传感器的国产化需求,还有控制软件算法与功能安全开发等相对较弱,这些有很大提升发展空间。
  第四,我代表中汽智创表个态,我们是Tier0.5的供应商,我们也致力于搭建自主供应商和与汽车公司之间的交流桥梁和平台,我们可以与国内的Tier1、Tire2在研发、制造、供货和投资等方面,开展灵活多样、开放共赢的合作。
  第五,建议中汽协会能够搭建一个智能底盘产业联盟的类似平台,加强行业内的联合,利用优势资源,攻关共性技术,协同自主创新,制定自主的标准体系,有点带面实现突破,打赢我们新时代的长津湖战役,促进自主底盘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今天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是全球汽车供应链领域的顶级盛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踊跃参加!
  感谢媒体合作伙伴们对本届论坛的积极报道和热情支持!
  再次谢谢大家!祝大家健康愉快,万事顺意!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